第131章(第5/7页)

直到太子的女儿嘉怡公主与陈国宣泰帝的好事将近,豫州的情况也会越来越稳定,太子才将更多的精力转回荆州。

这也是为什么楚臣与太子之间的矛盾突然爆发的直接原因。

太子不满老臣们不识相,没立刻将手中的权力交给他的心腹,并亲自动手收拢权力。

老臣们却觉得太子的心腹不配。

连太子都有得学,更何况是太子那些上不得台面的心腹。

太子被册封为储君后,他们家中尚未出仕的好儿郎前去投奔,太子却弃而不用。他们还以为太子的心腹,是能与赵国宋佩瑜比肩的奇才,全才,结果……呵呵。

他们也不要求太子心腹真的能做到像赵国宋佩瑜那样,文能经邦济民,武能攻城扩土,这么多年随着赵太子东奔西走,将赵太子打下的城池治理的井井有条,从来都没出现过差错。

毕竟世上虽有‘完人’,却是少数,他们活着的时候,能见到赵国宋佩瑜,已经是千载难逢的幸事。

太子的心腹让老大人们觉得,不值得他们耗费心神培养。

迄今为止,楚国的大部分政事,还是掌握在老大人们的手中。

太子手中没有权力,想犯‘大错’都没机会。

楚皇果然没因为老臣们对太子的不满生气。

他既不生老臣们的气,也不生太子的气,也没想为谁做主。

老臣们试探襄王,楚皇是何态度时。

襄王便满脸沉重的告诉朝臣们,楚皇为此心情郁郁,少吃了顿饭。

老臣们闻言,顿时不敢继续追问,还特意嘱咐襄王,与楚皇说话的时候,千万要注意楚皇的心情,发现楚皇情绪激动就立刻停下来。

他们如今都盼着楚皇能多活几年。

毕竟他们有理由不将权力放给太子,却没理由不将权力放给皇帝。

只要虎符还在楚皇手中,他们就不怕太子。

襄王逐渐适应每天上朝打瞌睡,下朝被老臣们抓着告状的日子,还能与楚皇吐槽哪位大人与他谈话的时候,言语格外偏颇。

他觉得日子似乎没什么变化,仍旧是王府和皇宫两点一线。

太子却觉得,自从襄王又开始上朝后,他的日子就难过极了。

不仅朝堂上的那些老东西们仍旧寸步不让,像是防贼似的防备着他。

就连驻守在豫州楚城的楚军也不让他好过!

楚陈联姻在即,楚军竟然能做出眼睁睁的看着赵国攻破陈国城池,紧闭大门屠戮旧黎世家的行为!

收到从荆州传回来的消息,太子立刻将书房中的摆件砸的干干净净。

这些人,到底有没有将他的命令发在心上?

要是将楚城中旧黎世家的人全都杀了,就能彻底掌握楚城,他会等到现在?

果然,楚军对赵军攻破陈国城池无动于衷,还关门屠戮楚城内旧黎世家的行为,让勉强维持虚假平和的豫州再次变得剑拔弩张。

最先遭遇变故的城池,就是趁着赵军攻陈城,屠戮旧黎世家的城池。

城中的楚军本以为没了旧黎世家,他们就能安下心来,却没有预料到,城内的旧黎世家消失后,百姓会突然失控。

直到不得不撤出内城,死守在外城墙上的时候,楚军才惊觉,他们进入豫州城池驻守这么久,竟然从来都没得到过豫州百姓的认可。

要不是陈城正值兵力空虚,且正全心全意的防备已经进入豫州的赵军,他们恐怕已经被……

如今,这些城池中的楚军唯有指望后方的支援。

他们却不知道,自从北方楚城屠戮旧黎世家的消息逐渐传到南方后,所有豫州楚城中的楚人都开始自顾不暇。

生怕会被悄无声息灭门的旧黎世家,直接与楚军撕破脸。

这些旧黎世家不仅有存粮有私兵,还有城内百姓的信任。

楚军不得不退出内城,死守外城墙。

他们也在等荆州的支援。

豫州的消息传回楚国后,老臣们与太子再次发生激烈的争吵。

老臣们认为应该趁着这个机会,从荆州调兵去豫州,彻底清理旧黎世家,压制豫州百姓。

太子却仍旧不肯放弃与陈国联盟。

事到如今,他仍旧固执的认为,楚国和陈国的联盟能继续下去,甚至想主动给陈国赔礼道歉,让陈国帮忙平息豫州楚城的躁动。

双方再次不欢而散。

老大人们斩钉截铁的告诉太子。

要不就出兵豫州,整合兵力,能彻底拿下多少豫州城池,就彻底拿下多少豫州城池,其余城池无论是被赵国拿走,还是被陈国拿走,都与楚国无关。

要不就将豫州的楚军全都撤回,用空下来的城池在赵国那里卖个好。

再也没有第三中选择。

若是太子一意孤行,非要继续与陈国联盟,还想主动给陈国赔礼道歉。

他们除了给嘉怡公主出份嫁妆,什么都拿不出来,请太子自己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