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中国父母真累(第3/6页)

“下一个,快!”导演不耐烦地挥挥手。

刘夏小心翼翼地走近,那个男青年至少十九二十岁了,一点也不像个学生,倒很像个社会上的烂仔。他也来,刘夏笑笑。

这考场是临时搭成的。前面是三位主考人,样子都很严肃。每人面前放着一个三棱形的牌子,上写他们的名字、职务:中间是导演,施君健;左边是导演助理;右边是副导演。后面是四位评考老师,相比之下他们和善多了。

刘夏半鞠躬:“大家好!我是107号。”

“你好,坐吧。”

刘夏坐下来,14只眼睛都盯着她,刘夏不自然起来,红着脸,端着肩。双腿摆正,两只手搭在腿上。

“什么名字?”

“刘夏。”

“好奇特的名字。今年多少岁?几年级?”

“16岁,高一了。在九中上学。”刘夏仍然红着脸,端着肩。几个评考员相互望了望。

“你会演戏吗?”

“可以算会吧。我有时在家里自编自演,自己感觉不错。”刘夏带着几分傻气非常认真地回答。

那些人好像喜欢上刘夏了,相互间看看,面容比先前又和善了许多,“你填张表吧。”

刘夏走上前去接过表格,心里想,怎么这么简单,与想像中的考试相差太远了,也不要演小品,也不问“你为什么想当演员。”

刘夏对“你为什么想当演员“这个问题的答案准备太充分了,太满意了,可惜导演不问。刘夏拿着表格,不动。

刘夏不像刚才那么紧张了。她问:“你们为什么不问我。为什么要来考演员?”

评考员们乐了:“为什么要问呢?”

“因为我把答案都想好了。你们就问我这个问题吧。”

“噢?你的答案是什么?”

“在灵感与情感的世界里,我可以尽情地放纵、舒展自己,可以体验各种人生,这样将极大地丰富我的生命。”刘夏一扬头,十分得意地说。

刘夏这一番文绉绉的话把所有的考官都给逗乐了:“哈哈。真是有意思。哈哈,这个小姑娘真有意思!”

“导演,导演!”门突然开了,守门人无可奈何地耸耸肩。这时有位妇人到了导演跟前。

“我来应征的。那妇人指指她身边的娃娃。“这是我儿子。”

“同志,我不明白一一一”导演被搞得稀里糊涂。

“导演,是这样的,我嘛就想演中学生家长,我儿子就演中学生弟弟什么的。”

在场的人都边晃头边笑。

可那妇人仍然一本正经地说:“虽然现在中学生大部分是独苗,可也有个别……”

导演笑得更厉害了:“哈哈!哈哈!”

刘夏被撇在一边。现在算怎么回事呢?

“导演,我呢?”刘夏问。

“噢,刘夏,回去等通知吧。”

刘夏出了考场,发现门口仍然排着一长队的人,见刘夏出来,就拢上去取经:“导演问你什么了?”

“你考上了吗?”

刘夏一概摇头,她没心情答复人家。

还未开拍已入戏

傍晚放学时分的街巷,身穿各种校服的学生跻身于“下班一族”浩大的队伍中。因为有了这些学生,有了这些少年人,整个街道都变得年青起来。一群学生热烈交谈着嘻嘻哈哈地从你身边一冲而过,一对小男女生若即若离地从你肩头擦过,街景充满青春气息。

《你好,青春》的施导演正发愁呢。来应征的中学生的胆量和才能是不可低估的,可他们的某些方式也是让导演。让剧组无法接受。不少中学生写信声明:“如果您不录取我,您会终生遗憾的,为中国影坛又少了一颗珍珠的明星而遗憾。”或者来电话:“导演,如果再不见您的录取通知书,请到南海里找我。导演接到达类电话、来信甚感优虑,一方面积极写回信,劝他们要以学业为重,一方面与他们学校、父母联系。

在众多的中学生里,导演选出了一部分演员,只是女主角天灵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应征者数以千计,然而一批又一批被淘汰。这样,拍摄工作不得不往后推。同时,导演四处奔走,到各所学校文艺部去寻觅或请老师推荐。

一个星期过去了,刘夏还没有接到录取通知。她每天都满怀希望去开信箱,每次又都扫兴而归。

“又没信?”任娜问。

“没有。”

“别担心。再等等吧。兴许,兴许明天就来信了。”任娜削苹果的技术实在高超,长长的一圈苹果皮不会断,“这叫好事多磨!”

“那就发了。”入选也许早定下来了。刘夏懒懒地在沙发上靠着,“那天我发挥不好,施导演老笑,他们肯定把我当傻女孩看。

“施导,施什么?”任娜把苹果递给刘夏。

“施君健呗。”刘夏狠狠咬了一口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