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也许她真是妹妹(第2/5页)
萧遥只觉得自己的心“咯噎”一下沉了下去。他刚刚发出一封信,说他“现在暂不出去”。可她却已经走了。一去就是那么远,也许他们这辈子都没机会重逢了。
最主要的是他还没有向她问好呢,还没说“你好”,怎么就”再见”了呢。萧遥非常懊悔,为什么不向她问声好?如果那样,她一定会说点什么,而不会在默默无言中去了法国。
萧遥猛然想起那天在大操场时她的神情,想起分别时那最后一瞥。也许什么都会过去,这最后一瞥但愿能永远留在彼此心中。
第二天清早,萧遥骑车又经过车站。早晨,天地间弥漫着淡淡的雾,树木人群若隐若现。萧遥停了下来,恍恍惚惚看到那个黑衣少女站在那里,她手里拿着一本书,蓦然回首,露出羞涩友善的微笑。
尽管他们没有单独交往过。甚至没说过话,但萧遥忘不了她的腼腆、忧郁和友好。
现在她已经走了。像晨雾般地消失了。
在法国的古老的城堡的阳台上,一定时常出现一个来自中国的小姑娘,在眺望全城的景色。
天渐渐明朗起来,雾开始散开,一切清晰起来,那朦胧美好的一瞬深藏心底。
永远的最后一瞥
奶奶本想给萧遥的父母打电话,但又怕他们太担心,忽然间她想起萧遥常谈起他们的班主任老师,因此,决定去找他商量商量。奶奶事先打电话和这位老师联系好了以后,来到了学校。
江老师在接待室迎接萧遥奶奶。
奶奶是个旧社会的名门闺秀,几十年过去,仍然保持良好的风范,她的头发梳得一丝不乱,脸色也很好。
“请这边坐吧。这节我没课,我们可以单独地谈一谈了。据我看来,你要找我谈的完全是个人的事情。
“是……的,嗯,嗯……”奶奶的心情有些紧张,刚给江老师打完电话她就有些后悔了,她很顾虑自己这样做会出现电影,电视里的那些“镜头”,那可就糟了。可是除了老师,她不知该求助于谁。
“江老师,我对你谈的请你不要让第三人知道。
江老师点点头。
得到保证后奶奶才开始讲:“是这样的,萧遥的父母希望萧遥出去,考虑到他年龄小,比较容易适应外面的环境,可萧遥自己认为目前不宜出去。这件事情听他说,他曾经和你谈过,征求过你的意见。
江老师又点点头。
“我和他爷爷都是早年留法的,解放后我们回国了,对于萧遥的决定我们表示理解和赞同。”
“说到这里,你大概知道我该有个‘转折’了,是吧?”奶奶和江老师不约而同地笑了,奶奶接着说,“对于萧遥这个孩子,我和他父母都是比较放心的,他比较踏实和上进。可是近来他神色有些恍惚,几次问他,他都不说。一次他忽然问我:‘奶奶,您早年留法,法国是怎么个情况?’当时我并没多在意。后来,我发现他的桌面有一幅画,啥,就是这张,我知道事情大了。
江老师接过奶奶递来的画:一个大草坪,一个女孩子,旁边不远的地方还站着一个男孩子,除此再没什么。画的一角写着“最后一瞥一一一萧竹”。画得不好,却一眼看上去就能让人感觉到是用心画的。江老师同时教(3)、(4)两个班的语文课。所以也知道萧遥画的是谁,不过她的姓是小月肖。
“天啊,江老师,萧遥他……”
江老师却想到另一个问题:“请问这幅画您是怎么看到的?”
“昨天,我收拾房间,在萧遥房间里发现的。奶奶一边讲一边觉察到老师的脸色变得不那么开朗,她停下来。
“首先我想说的是不要背着孩子看他的信件,这会让孩子觉得委屈。有些东西是只供他们个人看的。”
“但是不这样做,我就根本不知道他的事,尤其是这方面的事。他的父母都在国外工作。照顾萧遥的任务由我承担。我必须对他负责。不,江老师。我不同意你的这个观点。”
江老师理解地点点头。
“作为教师,希望学生成才,但我们作为家长,还希望孩子幸福。”
“这个年龄的男孩子的感情是很复杂的,他们既冲动又内向。女孩子还会把自己的感情告诉伙伴,而男孩子却把一切都埋在自己的心底。”江老师说,“中学六年,学生的变化很大,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起着巨大的变化,对异性产生好感是正常的,完全可以理解的。”
“江老师,依你的意思,中学生‘拍拖’反而是对的了?”
“尽管初恋在作家笔下很美好,但发生在中学生身上,就不那么浪漫了。我不赞成中学生谈恋爱,包括互相理解。志同道合的早恋。爱情是必须以婚姻作为发展方向的,不以婚姻作为终结的爱情是不负责任的。而婚姻对中学生来说实在太遥远,小小年纪怎能肩负得起这沉重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