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渴望认识社会(第3/6页)
“什么那部那部的,到底哪部啊?”林晓旭问。
“是不是吴英主演的?”刘夏突然想起,“爱你没商量。”
“这事咱们再商量一下吧。”王笑天笑道。大家哗地全笑了。
大家一路走一路聊。一辆奔驰500突然在他们身边刹住,从玻璃窗里探出一个头。
“小王,嗬,真是笑天。”说话的人立刻从车里下来。
王笑天也认出是张经理,爸爸曾经帮过他的忙。
“小王,快,上车,上哪儿?我开车送你去。”
“回家。不用送。我们自己走。”
“哎呀,不要客气,来来!那人说着就拉王笑天上车,“我送你回家!”
“我。我还有同学。”
“好说,好说,都上!”
王笑天也说:“萧遥、刘夏、谢欣然,你们也上来吧,有位子,挤一挤。”
萧遥和欣然不好说什么,摆摆手,自个儿走了。刘夏性子急。她撇撇嘴,翻着白眼。
“刘夏,你坐吗?”王笑天问。
“像我们这样的老百姓不会开小轿车的门,哪里坐得起!”刘夏冷冷地说,跑着去追萧遥他们。
王笑天尴尬地呆在那里。
那经理还一个劲儿地说“上车,上车”,并自作主张把王笑天的车子放到车斗里。
突然,王笑天像明白了什么,一把扛下他的车:“张叔叔。谢谢了,我不坐车。”
说完,骑上山地车,去追刘夏。
“刘夏,我的单车是为你才去补胎的!”
最贫困和最富裕
下面几日的活动安排.先是参观一个贫困山区。这个山区离广州60多公里,温饱还没解决。当山区的老乡带着惊喜、羡慕、诧异的目光望着这群来自特区的少年,欣赏着他们名牌服饰,聆听着他们欢声笑语时,萧遥为自己在老乡面前所表现出来的阔绰浑身不自在起来。负责人介绍说,广东发展不平衡,珠江三角洲富得流油;而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人们至今连温饱都做不到。广东还有百分之六十的地区和百分之四十的人民还很穷。
村干部领他们走访了几家。这里农民住的是“干打垒”土屋,房间很阴暗,从外头进去,要过好一会儿眼睛才能适应。萧遥看到屋里粗糙的家具、简单的用品,想到自家精致的红木桌椅。方便快捷的微波炉等,心里好不安生。饱受凤吹雨淋太阳晒的农民一年到头辛苦劳作却生活在贫困线下,自己不农不工,却在享受着现代化的生活!
走访了农家后又去参观小学。山区小学的情景是这群深圳中学生想象不出的。如此低矮的校舍简陋的教室他们哪曾见过!大家注意到,课桌上摆的“铅笔盒“大多数是注射剂之类的包装盒,用的是最最普通的铅笔和圆珠笔。而深圳的学生。有自己的家庭电脑,派克笔也一支接一支地买,几千元的“快译通”和“walkman”也不当回事。今天,他们第一次觉得自己奢侈了。当场,同学们自发地开展了为“希望工程”捐款活动。他们说,只要我们少买一件衣服,少上一次娱乐场所。少花一点零用钱,我们就可以供他们上学。让我们这些特区的哥哥姐姐为山区的弟弟妹妹们尽一点力吧。
社会调查已经开展了好些年,可组织学生到山区调查却是第一次。起初,校领导还担心学生会因此嫌弃农民、厌恶山区,看到他们争先恐后地为希望工程捐款,老师们欣慰地笑了。
中午,同学们吃自备的干粮,因为事先老师说过不要麻烦老乡。同学们吃自己带来的汉堡包,高级饮料时,发现这里人吃的是稀饭。问他们中午怎么还喝粥,他们说三餐都是这样。当地干部说,他们粮食不够,只能熬粥吃。因为饭太稀,吃完后碗都不用洗,甩几下就干净了。
同学们愕然。他们根本没有想到特区周围还有许多为吃饭犯愁的农民。深圳的报纸上登过,特区的猪天天在过年!酒楼饭馆每天不知要倒掉多少鸡鸭鱼肉和白花花的大米饭,连依靠这些“泔水”喂猪的人都深感痛心!看到山区人的生活,大家心情很沉重。他们生活在特区,看到的是本地和邻近地区的富裕生活。不知周围还有这么贫穷的地方。他们对“贫困”感到陌生,对落后的山区、朴实的农民知道得很少。他们第一次切切实实地感到,浪费粮食太罪过!他们之中没有人不会背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名诗,可是深解其意,懂得珍惜劳动人民血汗的又有几人?如果不是亲眼目睹老乡们的饭食,他们哪有这种切肤的感受!
同学们把自己的食品分给山村小朋友。娃娃们拿着食物欢天喜地地回家交给父母。这情景让人看了鼻子发酸。
同学们的这些体会正是教师们所期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