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明天七点火车站见(第2/4页)

就这样,他们开业了。

第一次卖东西的心情,根本不像有些人写的那样:“又是兴奋不已,又是羞愧无奈,又是大汗淋漓。刚开始吆喝,是不大好意思,一会儿习惯了。嗓子也就放开了。一群人围上来,忙着说价、拿货、收钱、找钱,根本没功夫体味那种心情;一时间.又一个人影儿也见不着。从总体上说是看的人多,买的人少。

偶尔碰上熟人同学什么的,他们也兴致勃勃地留下一会儿帮着招呼顾客。

中午,一个守摊,一个去买盒饭。王笑天说:“等挣到这钱,我请你啜一顿。”

“我可记住了哦。”

南来北往的人,操什么口音的都有。深圳汇集了全国各地元……“袋子那天不是说好8毛吗?怎么才几天就涨了?”

“那天是那天,今天是今天,这两天要货的人可是不断,你不要,别人就要了,昨天还有人出到1块2呢。光袋子上那条拉链就值8毛钱,收1元,连成本都没收回来,要不是看你们是学生……”

“可那天您说的是8毛啊!

“你这个人怎么认死理儿,不要就算了。”女人欲收走。

萧遥和王笑天对视:“1元就1元。

女人眼角的鱼尾纹立刻收集到了一块:“就是。告诉你,你们不会亏的,纸口袋一个还要2块5呢,这是布的,你们还不卖它个4块,5块。”

“一共600元。萧遥付了款,好心好意地说,“阿姨,你们这种徽章不好卖,下次你们用反光材料做底肯定畅销。反光材料也就深圳有厂家,是专利。您不占这个优势,还让内地人占去不成?”

那女人突然问:“你们是哪所中学的?”

“九中。”

“九中?你们学校也经商?”

没等萧遥和王笑天走出多远,难听的话就戳在他们的脊梁骨上:“现在的学生个个都像生意人,不知他们是读书还是经商。”“你没听说一个小学生炒股发了吗?”

双手抱着纸箱的王笑天和萧遥四目相视,哭笑不得。

“明天七点火车站见!”

萧遥总训练自己从这些游客的口音、衣着、行为中判断他们的籍贯和职业。

来了一对中年夫妇,一眼看过去,就是北方小城市不富裕的人家,他俩翻过来覆过去地看着,商量着:“这买回去给大妹二妹戴,她们准高兴。

“小师傅,这玩意儿咋卖呢?”口音是东北的。

“徽章7毛,袋子1块3。”

“哎呀,咋这么贵呢,在俺们那屹塔2块能买老多东西了,深圳银(人)花钱是大手。”

“如果您有心买,1块8。”

“1块8也贵了。”说完又和丈夫嘀咕一阵,“要不就买一个回去吧!”

丈夫却说:“算了,甭买了,走吧!”说完拉拉妻子的衣角,走了几步,妻子又踅回来。

“还是买个吧,这挺有纪念意义的。回去也知道深圳欢迎咱们来过呀。”终于决定买了。

那位中年妇女,撩起最贴身那件衣服,上面有个口袋,用别针别着。她小心翼翼地掏出一张崭新的拾元钱:“小师傅,我要两个徽章,一个口袋。”那动作让萧遥好难受,不忍接钱。

他拿起两盒徽章装进袋子里:“阿姨,拿回去给您孩子玩吧,算我们送的。”

妇女有些惊讶:“小师傅,你这是咋了?”

“这算我们送的。”

夫妇俩百般感谢拿着东西走了。

“王笑天。这记在我的账里。”

“你别把好事一个人部兜了。这也算我送给他们的,咱们各记一半的账。”

干到晚上七点,一共卖出120枚徽章,30个袋子和60张地图。人家是八小时工作制,他们一干就是十二小时。不过当他们清点货物和结账时,有种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极大地消除了他们的疲劳。

每天这样起早贪黑,一连干了5天,基本上卖完了。剩下一些。今天准备便宜一些抛出去。萧遥理账,王笑天清货。

“一共卖了910元。除去成本费,再扣除午餐费,净赚250。咱们一人125。”

分钱的时候,没有零钞。他们的小钱都被人家换走了,他俩不知道,在那些标有“自备零钞,恕不找赎”车辆经过的车站和投市电话亭附近,跟专候在那里的人用大系换小票,是按百分比收取“手续费“的。萧遥说:“你拿130吧。”

“好的。这10块我先拿着,明天还你5元。别说不要,亲兄弟明算账。平日你请我喝饮料没什么,可这次就要绝对平均。”

大家都很知道对方的脾气,萧遥爽快地说:“好呀,你明天别忘了还。”

王笑天拿着钱,很兴奋,手舞足蹈的。

萧遥说:“喂,喂,别忘了5天前说的话。”

“说什么来的?哦,想起来了,你说过要请我啜一顿!”

“好小子,你要赖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