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143章(第3/4页)

“那你说怎么办?”

甄臻沉吟道:

“你到羊城、温市、乌市、杭市打广告,就说新姚有税收包干的政策!吸引广大商户来投资!再介绍新姚的免税减税政策,说新姚有配套的学校、体育馆等设施,非常适合商人来本地投资!”

徐蔚听完,愣了一下,“然后呢?”

“然后还要我教你吗?各大报纸上都登上招商电话,等人家打电话来咨询,你让接线员大吹特吹,把咱们新姚吹得好一点!争取让他们过来考察!”

“考察?”

“不错,好比温市的商人,都会抱团来考察,只要他们愿意过来,就由政府出面来接待!”

徐蔚听说要花钱,差点龇牙咧嘴。

“吃饭住宿才花多少钱?县招待所的房子空着也是空着,这哪里需要花钱?”

“那也不少花。”

“不花怎么赚大钱?你飞机场都造了,做做广告,请客吃饭算什么?”

徐蔚被她一骂,也不敢说别的,立刻吩咐手底下的工作人员去办。

招商办的主任也忍不住擦了把汗。

税收包干的政策比原先的减租好多了!

还好甄老板替他们争取到这福利政策。

否则,他使劲浑身解数,也不一定能办好。

甄臻出门后,打量着服装交易市场。

这是原先的县城政府大楼改造的,地理位置很好,周边有不少配套设施,还有个规模很大的菜市场。

“这个菜市场是咱们市中心,最大的菜场了吧?”甄臻问。

“可不是,每天有上万人过来买菜呢!”

服装市场的左边是菜场,右边是老车站。

老车站正在搬迁,但眼下还在继续运营。

很多大巴既去新车站也去老车站。

甄臻就给徐蔚出了个主意,建议他把服装市场和菜场、车站中间这条路给打通。

“最好,把车站的出站口和服装市场连通起来。”

徐蔚一愣,“这样人流量会不会太杂了点?”

“是杂好,还是没人好?”

“去菜场买菜的人,拎着菜逛服装市场……这也不像话啊!再说了,咱们是搞批发的,又不是以零售为主!”

“你甭管什么批发和零售,你先招来人再说!批发的客户就卖便宜点,零售卖贵点,人家商户自己会斟酌。”

甄臻见徐蔚脑子不灵光,真是替他着急。

徐蔚这人虽然不会做生意,可他跟甄臻相识很多年,他深知——

甄大姐说的是真理!

“听见没?甄老板说的都记下来,按照她说的办!把菜市场和车站的路口都跟服装市场打通,用防水棚连接起来,估计要不了多少钱。”

可别说,甄臻的建议还真是不错。

菜市场的顾客,虽然不一定买衣服,可新姚市能买衣服的地方就那几个。

顾客逛一圈,知道这里卖衣服,下次就会特地来逛。

车站就更别说了,来来往往,每天都有上万人流量,简直就是活招牌。

一周后,徐蔚在几个城市做的报纸广告有了效果。

招商办接到一个电话,是温市的商人打来的,说他们村里50多人都是做服装批发的,想找个批发商场,得知他们前两年一切费用全免,想求证是不是真实的。

招商办主任连忙宣达了甄老板的话:

“免费车票、免费住宿、免费吃饭!咱们全免,欢迎来考察!”

招商办主任跟甄臻汇报了这一情况。

甄臻建议气笑了:“还免什么呀?人家50多个来考察!你赶紧从车站包一辆大巴,把人给拉过来!”

招商办主任连拍脑门,“看我这脑子!我这就去跟领导申请!一定把人家给招待好!”

就这样,温市的50多名商人来新姚市考察了。

这几年,新姚市名声很大,光是扶贫的事就上了好几次报纸。

外头对新姚有不错的评价。

很多商人都说:

“这里的政府不为难商人,不乱收费,对民间做生意,也非常支持!当地老白天做羊毛衫,都是政府给拉客过来购买!养羊的农户还有补贴!”

温市商人听说新姚政府如此开放包容,都有心过来做生意。

可他们举家搬迁,哪是那么容易的事?

这次,他们想要集体做批发生意,想找个服装批发市场定居,谁曾想,正巧在网上看到了新姚招商广告。

按理说,温市是沿海城市,比新姚这内陆城市要发达许多。

可温市商人来了之后,都觉得新姚有别的城市没有的东西。

新姚很是开放,辣椒和药材交易市场每天人挤人,羊毛衫交易火爆,每天都有各路商人开车来新姚。

新姚的大马路上,总是川流不息,多是运货的大小货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