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143章 拓跋勿希有些怔住了。……

可地延寻死了, 但姜从珚并没有放心的感觉。

回想之前发生的事情,暗中仿佛有只无形的手在操控这一切。

最开始是去年大雪后那场针对她和拓跋骁的流言,事后她派人监视着阿六敦,没多久他却自己服毒自杀了。

当时可地延寻已经暴露对她铸金人动手脚的事, 却一直不肯承认他指使阿六敦捏造星象, 所以, 一定还有另一个人在暗中窥伺。

但这人实在太谨慎了, 从头到尾都没暴露过。

而这次鲜卑内乱, 最开始要追溯到慕容部的反叛。

慕容部叛乱的时机抓得太好了, 那时鲜卑与柔然还有匈奴的局势未稳,拓跋骁大概率不会亲自去平叛。

叱干拔列性格虽傲慢,平日里总瞧不起这个瞧不起那个,他是有真本事的,跟着拓跋骁征战数年作战经验丰富, 怎么会轻易中计被困?

确实, 战况瞬息万变,没有哪个名将能保证自己永远不会败,但这确实值得细究。

这是第二个疑点。等叱干拔列回来后她再去细问。

第三点便是那道冷箭。

如果真是匈奴奸细,他怎会在身上留下这么明显的标识?他不怕平日里不小心露出破绽暴露自己吗?他不应该尽量留下别的“证据”把水搅浑吗?姜从珚不相信匈奴发展至今里面全是蠢人。

基于这三个疑点,她敢肯定鲜卑内部还藏着一个人,这个人的能量还不小, 才能在暗中搞出这么多事情。

按照最后得利者理论来分析的话, 拓跋骁出事,得到好处最大的是拓跋勿希, 而他确实有理由对付拓跋骁。

但拓跋勿希性格傲慢,从来不屑于搞小动作,更没有搞阴谋的脑子。姜从珚直觉不是他。

她将鲜卑有头有脸的人都在纸上写出来, 一一琢磨,目光在其中三个字上顿了下——拓跋怀。

这个人,她感官有些矛盾。

她跟拓跋怀的接触不算多,见过几次面,拓跋怀对她不算热络,态度却比那些鲜卑贵族更尊敬些。

不是伪装出来的尊敬,她没感觉到他对自己的敌意,大概是因为他从小在汉人中长大所以不排斥汉人?

再说去年麦苗事件,也是得他大力相助若澜才能顺利将土默川掌控在手中,雪灾后还冒着危险帮拓跋骁去各部查看情况,及时回报消息。

而且,原本的历史上拓跋怀跟匈奴水火不容,一直在联合汉人抵抗乌达鞮侯,后世对他的评价颇为正面,许是基于这点,她并不希望拓跋怀成为自己的敌人。

姜从珚暂时存疑,打算等他回来再看情况。

拓跋骁回军时留了部分人手,解决完王庭的叛乱,重新调拨了大军去支援叱干拔列,现在已经快一个月了,要不了多久应该就能传回消息。

又过了几日,叱干拔列果然传回消息,他与拓跋骁的援军里应外合,已经击破慕容鳍的叛军,现在正在收拾残余势力,但随之一起回来的,还有……拓跋怀?

他受伤了,重伤,为救叱干拔列受的。

这么巧t?

姜从珚让张复去给他看伤,隐晦地提点了句,但张复回来后向她禀告,“他的伤是真的,伤势很重,胸前中了一刀,离心脏只有毫厘之差,小腿骨折,其余地方还有许多箭伤,失了不少血,要不是救得及时恐怕已经没命了。”

听了这话,姜从珚陷入沉思。

一个人为了达到目的,真能拿自己的性命作赌注吗?

这种躲在暗中筹谋多年的人,不该更加谨慎珍惜自己的性命吗,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姜从珚有点乱。

到现在为止,并没有证据表明拓跋怀跟这些事有关系,她确实有能力直接杀了她所有怀疑的人以绝后患,可仅仅因为怀疑猜忌就杀人的话,她与历史上那些多疑昏昧的掌权者又有何区别。

越是身居高位,越要约束自己的喜恶,不能因为拥有了决定他人生死的权力便滥用。

但她也不能什么都不做,她叫来何舟,让他派人暗中监视拓跋怀,一旦他有什么动作,立刻来告自己。

时间一晃来到七月。

叛乱的余震终于散去,该处理的人已经处理,王庭也陆续重建。

重建时,许多人竟没选择搭帐篷,反而来请求姜从珚派人帮他们建土屋和土炕。

经历过暴雪和夜袭,他们发现土屋是真有用啊,保暖又坚固,又担心今年的冬天像去年那样寒冷,有条件的人家都想建土屋,修房造物的施工队都快忙不过来了,土料石料供应不上,好多人还因为谁家先建谁家后建而闹矛盾,真是鲜活又热闹。

姜从珚的新房子也装修布置好了,墙体刷成朱红,墙柱涂金漆,以琉璃绿瓦覆顶,檐牙雕琢,施幔帐、置桌椅屏围、插鲜花,整座院子高大、敞亮、绚丽,带着明显的汉人风格和审美,好似长安城的宫殿凭空出现在了草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