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半夜推理(第2/3页)
他发出了嗬嗬的笑声,藏在蒙面布后的脸孔微微扭曲,十分摄人。
药师玲珑道:“事情的大致经过我已知晓,可杀死博闻师的只有一人,其他两位又为何受秦人要挟,背叛赵国呢?”
少年道:“少侠说笑了,在寻到真凶前,我们都是凶手,自然害怕官府通缉,只能听命于秦国。”
学徒说:“除非少侠能够还我们一个清白,否则,多说无益。”
老吏问:“你可知道真相为何?”
得,果然是要破案。
可连现场都不给一个,死亡原因都没有,要破案也太难了吧。
应珑腹诽片刻,老老实实地继续对话。
还有后续。
少年说:“我出逃前打听过,那日因为暴雨,庄子上有三个借宿的人,一个是采药的大夫,一个是收粮的帐房,一个是回家探亲的匠人,剩下的便是大人身边的仆从了。”
学徒说:“我看过贵人的伤势,他被人用钝器击中头部而死,身上并没有其他伤口。”
老吏说:“听仆从说,庄子小得很,正院的西南是马厩,后面是通往农庄的小门,不过一墙之隔,只要不是我这样上了年纪的老家伙,翻过去轻而易举。”
药师玲珑补充匠人的信息:“照匠人给长子的信中所言,他已经悄悄在亲人送走,回乡探亲不过是幌子,害怕被人知道家眷竟去了咸阳,是以只待了一天就匆匆回程,不巧被困在庄子。他不知晓博闻师也在此处,贿赂看门的仆佣借宿,谁想主人突然到来,只好藏进后院的柴房。”
总结这一轮的有效信息,包括死掉的匠人在内,四人都能避开旁人耳目,潜入房中将死者杀死。
第二轮开始。
少年掏出一张画:“这是我拜托大人的家仆画下的案发场景。”
博闻师死在床榻上,他约莫六十多岁,须发皆白,脑袋被砸得稀烂,满脸是血,屋里被翻得乱七八糟,身上的玉饰一件未留,一副被强盗谋财害命的架势。门栓被利器割裂,断成两截掉在地上,窗边有两个泥脚印。
学徒补充:“傍晚时分,雨下得很大,但到二更天的时候就差不多停了,后来就在没有下过,第二天,屋外只有贴身家仆熄灯后离去的脚印。”
老吏道:“我有一份家仆的口述。”
家仆口述如下:【那天的狩猎很不顺利,翠騵似乎有些狂躁,大人十分生气,又碰见大雨,把所有人都淋成落汤鸡,真是晦气极了。到了庄子,我叫大夫过来为大人开些药汤,自己就去换衣服,回去的时候,便听见大人怒斥‘大胆’,随后大夫便连滚带爬地滚了出来,说大人嫌弃药汤难闻,发脾气全泼到了他的身上。我怕大人将火气撒我头上,说为他寻一身干净衣裳,暂时避开了正屋,待送走他再回去,大人也歇下了,叫我熄灯滚蛋,我便走了,那时雨已停,后来再也没有下过雨,整个晚上都很平静,第二天,我按照以往的作息前往大人屋中,却发现他已经死去多时,我赶紧出去喊人,没多久,司寇便来了。】
应珑点开背包,查看死者留下的最后一页书信。
【此事本与我无关,但当晚看守与我饮酒,见我随身携带名贵玉饰,心生贪念,因而诬陷我是杀死博闻师的人,可玉饰本是我为大人制作之物……唉,我恐咸阳之事败露,只能先逃离为上……】
少年:“我们知道的就这么多了。”
学徒:“我等蒙冤许久,不得不受制于人。”
老吏:“你可知晓真相了?”
[请填写你认定的真凶身份:——]
应珑心中早有猜测,噼里啪啦一顿敲击,把四个人的身份都写上去了:马夫、学徒、老吏、匠人。
烛光摇曳。
药师玲珑缓缓道:“我想真相大概是这样的:博闻师有心悸的毛病,偏偏马儿狂躁,他必定受了不小的惊吓,等回到庄子歇息时,他便叫大夫前来,恐怕就是在这时,他的注意力被药汤吸引,没留意到屋中还有另一个人,两人合力制住博闻师,家仆在外面听见的怒斥声,便是这么一回事,药汤也因此不慎撒到了学徒的身上。他不得不匆匆离开,绊住前来侍候的家仆,让同伙趁机离开,回到借宿的柴房。”
现场鸦雀无声,空气都凝滞了,画面被更多的阴影填充,暗得看不清人脸。
“彼时还不到二更天,匠人匆匆离去,脚印也被雨水冲净,同样被掩盖的还有前来拜访的老吏的脚印。他进屋发现博闻师已死,立即知道凶手是方才离去的人。他没走,留下来处理了博闻师的尸身,让他看起来像是在入睡后遇袭,自己藏在床底或者别的什么地方,模仿博闻师的声音打发了家仆,伪造出他似是尚在人世的假象——二位年纪相差不多,又在博闻师身边待了几十年,想必不难办到吧?二更后雨停,地面尚泥泞,我想大约是趁隔日家仆发现有异之际,才趁乱离开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