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第3/4页)
西北都能种出来的作物燕云一带更没有问题,别问为什麽要种这麽奇怪的东西,问就是“邪恶”的朝廷强行摊派的任务,完不成任务的小可怜都得倒霉。
咳咳,恢复正常,总之就是,春耕很重要,夏耕也很重要。
大部分的闹事都是人闲着没事儿干所导致,只要给他们找到正经活儿,想闹事也没有闹事的时间。
腿腿放心,问题不大。
他隐约记得历史上的大宋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时候遭到了燕云地区百姓的强烈反抗,前车之鉴後事之师,上辈子的历史也能拿来当错题本。
既然已经知道燕云地区的百姓反抗大宋收复失地的原因,那就根据原因一点一点的破题。
从京城到幽州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来都来了就努力将所有明面上的问题都解决掉,失地已经收复,不能让百姓还觉得他们是辽国人。
还有就是,辽国为了笼络燕云地区的百姓在政策上非常放松,除了两属地的两属户需要同时向大宋与辽国纳税过的凄惨,其他大部分燕云百姓在政策上都比大宋境内的百姓轻松。
如果直接按照治理大宋州县的法子治理燕云各州,燕云地区的百姓肯定不愿意,但是按照辽国治理燕云的法子继续治理肯定不行。
别的不说,就朝廷允许百姓贩卖私盐这一条就绝对不能允许。
赋税方面看在刚回到大宋的份儿上可以减轻,律法必须按照《刑统》来,可以因地制宜,但是还没到一国两制的程度。
具体怎麽处理还得官家来决定,他能做的就是让官家知道他的想法然後让官家和两府相公们讨论。
相公们虑无不周比他有经验的多,就算不能讨论出万全之策,在处理燕云地区的政务时也会注意避开可能出现的问题。
对了,腿腿走之前记得帮他带封信,他写了两个版本的心得,一份走正经流程送到政事堂,另一份劳烦腿腿帮忙带给官家。
如果有人问就说路上捡的,和身在幽州的苏子安一点关系都没有。
太子殿下:……
说实话,小夥伴每次这麽说的时候都能一下子猜出来那东西到底是谁手里出来的,真的有必要找借口掩盖吗?
他觉得没必要,但是看小夥伴那麽认真,那就礼节性的遮掩一下吧。
虽然没啥用。
苏景殊不管有用没有,反正他很认真的遮掩了。
狄元帅和麾下将士打完仗不会在燕云停留太久,他们要回京城听安排,稳定燕云各州不能全靠军队,主要还是看新上任的官员的本事。
好在蒙古和女真各部还在锲而不舍的给辽国找麻烦,辽国朝廷短时间内没功夫也没实力卷土重来,他们只需要镇压境内的小规模叛乱。
燕云十六州脱离中原政权一百多年,能被派来成为一州主官的都是久经地方理政经验丰富的老臣,早年间大宋境内那麽多贼寇闹事,哪个官员没镇压过叛乱?
问题不大,问题不大,总之都是问题不大。
一点一点慢慢解决,燕云百姓很快就会和他们成为相亲相爱一家人。
不管能不能做到,先把话放下,要是连自己都骗不过去还怎麽让燕云百姓改变心态?
成功收复燕云十六州让整个大宋都热闹的跟过年似的,大军班师回朝,从雄州到京城沿途都有百姓欢庆,各州官府也不拦着,官吏衙役都加入了庆祝的队伍,愣是这麽一路庆祝到了京城。
京城的欢庆更夸张。
官家高兴到了什麽程度呢?对他的好大儿一声不吭跑去幽州只是口头上说几句就翻篇了。
不怪他崽按捺不住,是他他也忍不住,太祖太宗在位时无时无刻不在筹谋收复燕云,祖辈的愿望实现在他们这一代如何让他不激动?
是他他也偷跑。
皇宫之中,赵小二凑到他弟赵小四跟前,“弟,戏本子写的怎麽样了?”
赵小四皱着眉头,写写画画怎麽写都不太满意,“二哥,太难了,要不让苏大人回来自己写吧。”
他喜欢看话本子,也喜欢和二哥一起去瓦子里听戏,但是让他自己写怎麽写都感觉不对味儿。
明明苏大人写的时候感觉很轻松,一有灵感唰唰唰就写出来了,怎麽到他身上就这麽难?
赵小二摇头,“不行,他自己写还叫什麽惊喜,我们没能参与到收复燕云的战事中已经落後很多,不能一步落後步步落後。”
勾栏瓦舍那麽多唱三奇副使收复河湟招抚吐蕃,他们子安的功劳能和狄王爷绑定,必须大写特写。
他和城里勾栏瓦舍的戏班班主熟悉他去交涉,保证让北伐军进京就看能看到全城传唱他们收复燕云的场面。
赵小四叹气,“话是这麽说,可是戏本子真的好难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