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第2/3页)
能考三年又三年的毕竟是少数,绝大部分学子的家境都不足以让他们一条路走到黑。
能学到乡试这一步已经不容易,别说在西北,就是在京城也能轻松找到活计养活全家。
衙门喜欢招这种有学问还肯吃苦的年轻人,商队店铺也喜欢这种有学问有见识的年轻人,读书很有用,即便最终挤不上科举的路子光耀门楣也能找到体面的工作吃喝不愁。
秋闱的落榜考生现在已经抢不到了,不过今年春闱刚结束,算算时间也该出成绩了,劳烦王大人帮忙盯着,务必让那些返乡的学子知道盐州衙门在招人。
金榜题名的祝他们有大好前程,不幸落榜的也没关系,西北老家欢迎他们回来。
王广渊听的哭笑不得,“不用等春闱出成绩,你只需要以你的名义在陕西各州发招贤令,自会有无数贤才放弃现有的活计去投奔你。”
这儿有宁愿坐冷板凳也要等肥差的绣花枕头,但是更多的还是为了生计疲于奔波的普通人。
不要小瞧三元及第对读书人的吸引力,西北考科举难,这儿的读书人对状元郎更加尊崇。
苏景殊倒是想过这麽干,但是他怕陕西各州的官员联合起来告他黑状。
再说了,如今在西北的状元郎也不是只有他一个,冯大人那边明显比他更有前途。
他要是不小心给冯大人提供了思路,京兆府转运司的招贤令一出,他刚招到手的贤才立刻就能跑一大半。
不行不行,此法太险,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干。
王广渊顿了一下,提醒道,“苏大人莫不是忘了,京兆府不缺官。”
西北哪儿都能被嫌弃,唯独京兆府不可能。
目前登记在册的候补官员有八成等的都是京兆府的缺,其他两成等的才是各路州城的差事。
幸好县级及以上的官员任命权直接归朝廷,留给地方官员任命的都是没有品级的职位,真要所有官职都交给地方官任命天下非得乱套不可。
所以大胆点尽管发布招贤令,别的不说,至少过去的肯定都是踏实的人。
盐州清苦,愿意去的肯定已经考虑过到那里会过上什麽日子,由此筛选一波。
官府临时工转正的可能有,但是不多,只有特别优秀的才能得长官青睐破格举荐,指望给地方官干活来飞黄腾达几乎不可能,由此又筛掉一波。
左筛筛右筛筛,别有用心的人就被筛的差不多了。
就是有一点,发招贤令之前先和官家打声招呼,不然容易被逮回京城下大狱。
苏景殊摸摸鼻子,“我应该没有那麽多仇家。”
王知州但笑不语。
苏景殊:……
好吧,他承认朝中看不惯他的人越来越多,但是那也不能怪他,他就正常当个官,鬼知道为什麽那麽多人看他不顺眼。
想想老王当宰相也是天天挨骂,他拉的这点仇恨好像也不算什麽。
骂就骂吧,只要不骂到他面前就都不是事儿。
不过骂归骂,栽赃陷害算怎麽回事?
啧啧啧,有辱斯文。
苏大人义正言辞的谴责部分朝中同僚有文无行,不像他行得正坐得端从来不干栽赃陷害的事情。
他现在就给官家写奏疏。
春闱马上出成绩,等殿试结束官家也可以考虑考虑往盐州送两个知县或者主簿,从别处调两个经验丰富的知县也行,反正不能留现在的知县继续当知县。
发布招贤令的主意是王知州出的,接下来的事情还有劳王知州继续帮忙,盐州离不得人,他还得赶紧回去主持大局。
盐州刚回到大宋手上,他身为赶鸭子上架的知州真是片刻都不得闲。
要是西夏朝堂稳定下来准备发兵夺回盐州,他还得请兼任环庆路经略安抚使的王大人调兵御敌。
都是事儿都是事儿,嗨呀,怎麽那麽多事情呢?
回见。
王广渊:???
以前没发现这小子这麽厚脸皮啊。
外放为官果然能历练人,这不,脸皮都是历练出来的。
……
苏知州在庆州待了不到一天便马不停蹄的离开,他忙不是借口是真的忙,恨不得一个人分成八个来用的那种忙。
每天不是留在官署翻阅陈年卷宗就是去底下实地考察,陈年卷宗没翻出多少能用的,实地考察却考察出了不少连收税的官员都没注意到的小部落。
苛政猛于虎,部落真心想藏官府还真找不着他们。
这次能找出来那些小部落也不是他们眼力好,而是那些百姓听说大宋官府不光不会死命压榨百姓还会补贴贫穷村寨自己冒出来的。
部落里的壮丁特意扮成过路人去环庆路的村寨打听过了,传言都是真的,宋人官府真的会给穷人发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