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第4/5页)

原住民不服西夏管教,也不服大宋管教,好在那些小部落平时很低调,目前没空搭理他们他们也不会主动惹事。

洪州和盐州挨边,洪州这种没多大用处的地盘可以说放弃就放弃,盐州遍地都是盐池说什麽也不能放弃。

西夏朝堂乱成那样,盐州依旧有重兵把守。

要不是因为盐州兵多,他们这儿也不会三五不时就有小队骑兵来骚扰。

也就欺负定边军刚成立没多少兵也没多少百姓,等他把城池张罗起来再来打擂台。

苏知军磨了磨牙,和大宋比人多,真是老寿星上吊——活腻歪了。

姚古不明所以,但是他是个听话的好孩子,让他干什麽他就干什麽,即便他根本不知道为什麽要这麽干。

陕西修建堡寨对建材的需求量很大,树种并不难找,如果是春天直接去附近河谷里转一圈就能找出一堆刚发出来的小树苗,现在的话得去城里找种树人买才行。

定边城肯定是没有的,周围的小城小寨可能有树种但是数量肯定不够用,姚古领了任务就直接带了几个人跑去庆州买树苗。

西北能种成大片的树就那麽几种,种树来抵御骑兵也不是没人干过,除了见效慢其他没有任何问题。

盐州的西夏兵有功夫越境填平他们的陷马坑,他们接下来不挖坑还不行吗。

民少兵多的好处就是有命令可以迅速执行,树苗一车一车运到定边城,正好秋种也快结束了,士兵分好任务开始种树,试图赶在入冬之前将这批半大不小的树苗都种下。

盐州的西夏官员:?!!

还不如陷马坑呢!

西夏游骑天天在附近游荡,晃荡来晃荡去还不敢靠近,因为西军神箭手姚兕姚将军天天出门巡逻,也不知道他那麽大的官为什麽要干巡逻的活儿。

天气越来越冷,等第一场雪下来就要开始窝冬。

种下去的树苗能不能成活全看运气,田里的麦子能长成什麽样也看运气,定边军的土地不算肥沃,但也不到寸草不生的地步,只要没有天灾以及敌人蓄意破坏应该能有正常的收成。

深入番邦腹地的商队陆陆续续送了不少种子回来,瓜果蔬菜应有尽有,不知道能种出来什麽,反正能见着的都买了回来。

今秋开垦出来的土地都用来种了麦子,明年春天解冻之後再开出来的地就可以用来种那些不知道是什麽的种子。

冬天没法干活,定边军境内还有大几十个散居的部落,苏大人想不出还有什麽比唠嗑更适合消磨时间的活动。

一天聊三四个部落首领,整个冬天下来够他聊三四轮的。

苏大人的话疗效果很好,看的身边人目瞪口呆。

这几年西军都在传秦凤路的王大人能凭三寸不烂之舌立下不世之功,他们也知道他们苏大人的能力不比王大人差,随随便便从军中挑几个人指点指点就能让对面的堡寨守将拖家带口的投降,但是像现在这麽一天劝降好几个部落还是有点超乎他们的想象。

不是,这些散居的小部落不是天大地大谁都不怕吗?

之前谁说的就算饿死外头也不会服从官府的命令?是谁?是哪个?还活着吗?

合着你们是不答应都不答应,一个答应一股脑儿全冲上来都答应啊?

之前做过招抚工作的官员要自闭了,他们自认为和那些小部落首领讲道理的时候很是掏心窝子,现在看来那些人只会插他们刀子。

未免太不给面子了。

对此,全程围观的小姚同学表示,还真不能全怪人家部落首领。

他们家老师看着是个标准的不能再标准的读书人,三元及第的状元郎,让他亲自上战场或许连逃跑都不知道往哪儿跑,端起架子来也是让人只能远观不敢近身。

实际上呢,穿什麽衣服都不耽误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啊不,是和谈话对象肝胆相照惺惺相惜。

这不是读书能读出来的本事,他感觉他再读十辈子的书也学不来这个本事,绝对肯定必须是天生的。

想他姚古平时已经是同辈中出了名的能说会道,在他们家老师跟前还是小巫见大巫。

他至今依旧想不明白,一个平时忙于军务政务连吃饭都在书房的文官为什麽能和牧民讨论草场退化对放牧的影响,也不明白这辈子没放过羊养过马的文官为什麽谈论起母羊下崽时能说的头头是道,还能现场给牧民们讲母羊的産後护理。

不是,老师,您是正经文官吗?

就算以前在司农寺干过,司农寺也不管这种细节小事吧?

苏景殊笑容满面的结束今天的话疗,和部落首领说清楚想要接受朝廷的管束应该去城里哪个衙门,然後挥挥衣袖淡定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