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第2/5页)

他来之前打听过,以前边军的粮饷总是被拖延,所以各州各城都有屯田,一方面是让士兵不打仗的时候有事干,另一方面就是万一朝廷不给发粮饷他们还能自给自足。

“西北这边是有屯田,但是那些田基本上都分给了招抚来的番兵,留给咱们自己人的并不多。”狄青指指外头,“西北的土地没有中原肥沃,想要良田得靠抢。”

虽然番兵也属于大宋,但是番兵的待遇和正常边军没法比,为了保证他们能生存下去,开垦荒地屯田的活儿多是番部将士们在干。

边军的粮饷明面上是一个数字,但是实际上能发到手的却远没有那麽多,很多时候他们都恨不得和番部换个待遇。

番部的粮饷拿不到手能闹,他们的粮饷拿不到手连闹都不好闹。

苏景殊越听眉头皱的越紧,狄大元帅都过的那麽憋屈,其他武将过的得是啥日子?

狄青絮絮叨叨抱怨了好一会儿,然後才眉开眼笑道,“刚开始来西北的时候遇到克扣只能忍着,後来发现忍着只能让人欺负的更厉害就不忍了,他们克扣粮饷有本事就别让我知道,否则的话本帅查出来一例报上去一例,谁都别想好过。”

文臣地位高怎麽了?武将不受重视怎麽了?

他狄青上面有人!

范文正公在世的时候直接找范文正公告状,范文正公不在了还能找八贤王,现在更是可以直接找官家告状,想克扣军饷最好隐秘的一点消息都传不出来,不然他见一个抓一个。

苏景殊拍拍胸口,“难怪您在西北不受欢迎。”

不过他喜欢哈哈哈哈哈。

他就说他们狄大元帅这性子不可能是个受气的小媳妇,以前不是现在更不可能是,就算他愿意忍气吞声,乐平公主那脾气也绝对受不了被糊弄。

不错不错,当故事听很有节奏,除了文臣武将之间关系越来越差别的没毛病。

白玉堂瞅了他一眼,小声嘟囔道,“想想你是怎麽到这儿的。”

苏景殊摸摸鼻子,“我在京城也不受欢迎呗。”

狄青抱着手臂继续抱怨,“那些家夥贪的每一枚铜板对到将士们而言都能救命,马上冬天就要到了,若是采买冬衣的钱不能及时下发,军中将士们冻出好歹来怎麽办?”

民间每年都有冻死的百姓,军中也有,他不敢保证所有军中都能和西北军一样,只能尽量让他麾下的将士免受冻饿之苦。

枢密副使能做的事情还是太少了,等他啥时候能做到枢密使再来管其他军队。

苏景殊若有所思的点点头,懂了,他来西北不是为了作出政绩,而是为了打破文臣武将之间的坚冰让他们重归于好的。

先把蛀虫清干净,然後再想法子破冰。

官场上有好官也有坏官,文臣群体也不是都不行,问题就是这边文武矛盾太大,文臣瞧不起武将武将不听指挥,凑到一起都能泾渭分明站成两队,敌人见了简直不要太高兴。

钻空子的大好时机啊!

西北这边要是一直这样,怕是粮饷到位也没发攻灭西夏。

不是他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而是这种情况下一旦开战文臣武将肯定要争功劳,就算没有那什麽阵图当搅屎棍,高级将领和高级文臣指挥官发生矛盾对战局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不怕神对手就怕猪队友,他都不敢想文臣武将成天猜忌这仗要怎麽打。

“算了,不和你说那麽多糟心事儿,初来乍到就得听点高兴的。”狄青反应过来刚才的话题不太合适,于是给他介绍他带来的老兵,“夥房留几个,看家护院留几个,打杂留几个,细致的活儿就别让他们干了,幕僚得你自己找,他们都大字不识几个,太细致的活儿干不来。”

要不是不太合适,他甚至想让公主挑几个内侍送过来,这样连贴身伺候的小厮都省得找了。

苏景殊连忙摆手,“不不不,不用不用,我还没金贵到那种地步。”

院子就这麽大点儿,人太多了也住不下。

现在安排的这些已经足够,他不用小厮贴身伺候,只需要另外再招个能帮忙处理公务的幕僚就行。

狄大元帅就知道会是这个结果,所以他根本就没提,“先把官舍安排好,待会儿我把我家那臭小子带过来给你瞧瞧,你再不来他就真要变成不认字的小孩儿了。”

“四五岁啓蒙已经算早的,不用这麽着急。”苏景殊摸摸鼻子,“要是我一直不来,你还能一直不给小哥儿找啓蒙先生?”

“当然不行。”狄青义正言辞,“到时候我就把他送回京城,省得成天跟个皮猴子一样到处乱窜。”

苏景殊想想狄大元帅的成长历程,再想想乐平公主的威名,心道这二位生出来的娃的确随爹随娘都很难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