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第2/4页)

经常和西夏打交道的都知道那边惯来说话不算数,和约签了和没签一样,所以当时负责谈判的大臣都狮子大开口能要多少要多少。

写在和约上的基本上都拿不到,只有当时拿到手的才是真的。

果不其然,後来的发展和他们预想的没有区别,西夏人谈判的时候说只要能休战提什麽条件都行,结果和约签了没几个月就开始调兵遣将要夺绥州。

很符合他们对西夏的刻板印象,言而无信,两面三刀。

西北一直在打仗,也就造成了西夏之前几个皇帝都有大宋的册封而如今这位小皇帝没有,大宋不承认小皇帝李秉常的合法地位,将来收复失地就更加名正言顺。

册封什麽册封?当年有机会请封他们自己不要,现在想要晚了。

王韶豪气的干了杯酒,“如今是西夏弱势,战事岂是他们想停就停,还当他们是打遍西北无敌手的党项呢?”

他回京时带着一队西夏使臣,可惜官家不乐意和他们打交道,那群人连京城的大门都没进来就灰头土脸的离开了。

前两年谈判的时候西夏那边还想用他们的枢密使景询来换带着绥州投降大宋的部落首领嵬名山,当时也是被负责谈判的使臣给挡了回去。

虽然景询是汉人,还是背叛大宋後跑去西夏帮着西夏对付大宋的汉人,但是梁太後掌权後立刻恢复党项旧礼,那些原本为李谅祚所用的汉人官员肯定会被放弃,谁给她的勇气拿一个失去价值的枢密使来换对大宋很有用处的党项将领?

大宋这边对番邦部落的态度一直都是能招抚最好招抚不来再打,要是把投降的党项将领还给西夏,今後还有哪个番邦部落敢投降?

忽悠二傻子也没有这麽忽悠的。

“就是就是,虽然叛徒很招人恨,但是没有价值的叛徒谁爱要谁要,反正大宋不要。”苏景殊撇撇嘴,李谅祚在位时备受重用的枢密使景询还有谈判的可能,李谅祚一死景询对双方都没有价值,垃圾玩意儿西夏自个儿留着吧,他们大宋不收汉奸。

大好的休沐日不说讨人厌的家夥,他们继续说边关种田搞基建。

现实和游戏不一样,游戏里动动手指头农田就开垦出来了,现实得有足够的人丁来干活。

开荒种地修堡寨都需要人,保护农田堡寨不受外敌骚扰更需要人,西北那边本身就地广人稀,地广人稀意味着适合开荒搞基建,同时也意味着容易竹篮打水一场空。

搞建设不容易,搞破坏可容易得多。

党项是游牧民族,西夏建国後将大宋在西北的养马之地全部抢走,那边的骑兵战斗力不比辽国弱。

铁骑来去如风搞完破坏就走,大宋没法时时刻刻派兵盯着所有开垦出来的土地,很多时候只能吃闷亏。

他去西北的话肯定也会和前辈们一样招募羌人开垦荒地,但是怎麽保护开垦出来的土地还真不好说。

游戏里可以直接围栅栏,现实中难道要在边界埋一圈地雷?

不太行,他怕没炸死党项骑兵先把自家士兵给炸死。

所以前辈们在边关搞基建的时候都怎麽和隔壁敌人斗智斗勇的?

他先来取取经,免得到时候手忙脚乱吃了亏还没法讨回来。

王韶瞅了他一眼,感觉有哪里不太对,但是又不知道哪里不对,“开荒之後就是修碉堡,西北各州各军用的都是这个笨法子,党项人来了就打,要是防备不住就只能自认倒霉。”

荔原堡修成之後就是这样,平时派兵驻守在那儿,探查到党项兵马的动静就加紧防备,因为荔原堡兵力足够多,到目前为止党项人还没在他们手上讨到好处过。

西北边关的堡寨城、寨、堡三级,平时党项人看到他们修堡寨就会来捣乱,不过蔡大人修筑荔原堡的时候西夏狼主刚死,等西夏那边有空来捣乱荔原堡已经修好了。

去年夏天韩琦韩相公派秦凤路副都总管杨文广前往秦州西北两百里的地方修筑筚篥城来招抚当地番人,同时也保护秦州西北边境的百姓免遭党项人的劫掠。

当时梁太後已经掌权,几次攻打绥州未果,发现大宋又开始修堡寨立刻派兵过来□□烧,筚篥城修的那叫一个提心吊胆。

苏景殊心有戚戚,“这个我知道,还是杨将军机智。”

杨文广以前在狄青手下干过,之前狄大元帅写信的时候也提了几句。

怎麽说呢,兵不厌诈,多读书真的没坏处。

在西北待过的文臣武将都知道党项人有多讨厌,这边辛辛苦苦开荒种地,那边等到作物成熟就冲上来抢,这边辛辛苦苦修筑堡寨,那边不等堡寨修好就过来打砸,不光大宋的百姓厌恶,周边的番邦部落也都烦的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