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第3/5页)
韩琦:……
那麽大的人了怎麽还跟个毛头小子似的?
韩相公无奈,原本想好的说辞乱了一瞬,到底还是耐着性子继续劝。
他知道王介甫提出来的所有的新法条例都在地方试行过,试行的结果还挺好,但是不是所有的地方官都有他王介甫的能力,他觉得简单的事情对别人来说不一定简单。
如果所有的地方官都能和他一样,青苗法不会修了又修改了又改直到今年才推广到全大宋。
“可是……”王安石想辩解几句,奈何韩琦说的句句都在点子上,弄得他想辩解也不知道该说什麽。
他自认为他的基层理政经验很丰富,但是在韩相公面前完全不够看,甚至当年在扬州当地方官时顶头上司就是韩相公。
要说朝中谁最了解他,韩相公绝对排的进前三。
既然推行保甲的法子行不通,那就只能再找其他法子,总之要尽快筹集到足够的钱粮供给西北战事。
韩琦叹气,“朝廷的财政的情况你知道,国库并没有紧张到连西北的战事都供应不上。”
王安石定定道,“有备无患。”
没有意外的话短时间内国库存银足够供应西北战事,可意外这种事情谁都说不准,谁能保证接下来不会遇上大规模的天灾?
韩琦:……
算了,不执着于推行保甲就行。
意外这种事情的确令人防不胜防,当年他和庞籍、范文正前往西北稳定局面,可就在他们稳住阵脚准备反攻西夏时忽然遇上天灾连年,朝廷不得已只能和西夏议和。
如果有的选,大宋不会有人想和蛮夷称兄道弟。
奈何当初议和是权宜之计,说以财货来使百姓免于战乱之苦是为了遮羞,没想到权宜久了竟会又有那麽多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君辱臣死,如今的朝堂别说让他们以死殉国,就是稍微有点利益受损都无法接受。
唉。
房间里的两个人没有多说,沉默了一会儿便推门出去。
守在正厅门口转悠的苏景殊连忙看过去,很好很好,看神色就能看出韩相公的劝说很有用,老王肯定不会再执着于那个一看就不靠谱的保甲条例了。
韩琦收拾好心情笑吟吟劝道,“虽然天气很热,但是也别那麽大的火气,有事坐下来好好说。”
苏景殊老老实实应下,今天是意外,他平时可好说话了。
富弼慢悠悠跟上来,慢条斯理的将小小苏刚才想出来的新点子说出来,然後问道,“二位怎麽看?”
韩琦:???
王安石:???
两个人愣了又愣,看向苏景殊的眼神都不对了,“你想的?”
苏景殊挺直腰杆,刚才的老实荡然无存,“回两位相公的话,下官觉得此法比保甲更加可行。”
如果百姓和官僚必须要有一个被折腾,他选折腾当官的。
保甲推行下去後折腾的是所有乡间百姓,抄家只抄贪官,而且被查出来的只是贪官群体中的极少部分,只是得罪人而已,老王你不会怕了吧?
不会吧不会吧不会吧?
他记得他们王相公还有很多未完成的新法条例,其中方田均税一旦提出来就是得罪全体官僚阶层,这才哪儿到哪儿?
苏景殊没有说话,但是他的意思太过明显,不说话也能看出来心里在想什麽。
王相公!王大人!王叔!不会这就怕了吧?!
王安石:……
虽然这个主意很值得研究,但是这小子怎麽那麽欠揍呢?
身为体贴的好侄子,老王真生气还是假生气苏景殊还是能看出来的,既然已经心动那事情就好办了,“劳烦几位相公等一天,下官今天连夜拟个章程出来,还请王相公收回那份保甲条制。”
王安石板着脸点头,“可以,这份公文我收回。”
说着就将那份写满了反对意见的公文收了起来。
臭小子跟他爹一个德性,一点不满意能扯出一箩筐的话,偏偏一箩筐里还都不是废话。
希望西北别那麽快打起来,公文他拿回去好好琢磨,保甲条例过些日子再提。
苏景殊:额……
那什麽,他说的不是这个“收回”。
算了算了,拿走就拿走吧,反正留在他手里也只会气他。
保甲条例暂时告一段落,韩琦和富弼回去琢磨抄家应急的可行性,胡宗愈和吕惠卿回司农寺衙门,苏景殊留在政事堂衙门和韩绛再把募役法的细则梳理一遍。
下月初就要开始试行,一天梳理八百遍都不嫌多。
其实募役法之前在江南和京城一带都试行过,募役对百姓的压榨有所减少,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他们将之前所有试行的情况都研究了一遍,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地方官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