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第5/7页)
扔炸药管威力太大,要是在山沟沟里可能把山头都给炸平,爆竹就不一样了,说它是爆竹它就真的炸不死人。
白玉堂嘀咕了一句,“官家还挺细心。”
苏景殊非常认同的点点头。
衆人忙活了一天,吃过晚饭後各自散开。
苏景殊还不太困,想着他的铁三角组合也睡不着觉,于是亦步亦趋跟着包拯和公孙策去书房,“包大人,公孙先生,我有一点小问题想问。”
包拯示意他进屋,点上灯然後问道,“是案子的事情?景哥儿有别的想法?”
“不是案子,是别的事情。”苏景殊摇摇头,“包大人,冒昧问一句,您最开始当官的时候招幕僚了吗?”
公孙先生不是最开始就跟着包大人的,展护卫也是,他们都是在包大人有了铁面无私包青天的名号後才追随包大人,和他现在的情况不一样。
白五爷已经是御前四品带刀护卫,比他的官衔都高,他和白五爷说等他外放为官的时候跟着他是说着玩,毕竟五爷自在惯了,应该不会习惯一直在某个地方待着。
再说了,通判是五品的官,他也没资格让四品的带刀护卫跟着他。
白五爷不行,别的没有官职的人却行。
他现在只有最後一个顾虑,如果他还没正经当官就已经找好了身边的哼哈二将,朝中会有人说他架子大弹劾他吗?
包拯顿了一下,他还真没想到这小子能问出这麽个问题,“弹劾应该不至于,官员外出历练都会带着亲信,最少最少也有个书童跟着,景哥儿又不会沿途搜刮百姓,御史台为何弹劾你?”
他当年刚当官的时候没有招揽幕僚,只带了个书童就前去赴任,事实证明,带的人少的确容易吃亏。
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县衙再小也是个衙门,朝廷安排的幕僚会拉帮结派,还有些会和地方士绅勾结在一起,当县令的话的确不好管。
县令主簿等官由朝廷派遣,隔个三五年就会换任,但是县衙里更多的还是当地差役,像捕快捕头之类的差事都是本地人在当。
县令要是不够强势,底下人就能让他在任期内当个摆设。
官不是好当的,想当好官更是不容易,县衙尚且如此,州府的衙门更不用说,所以朝廷对官员招揽幕僚都是睁只眼闭只眼,能招揽到人不算什麽,招揽到人手之後能用人才是真本事。
县令可能被底下人架空,主官也能被招揽来的幕僚架空。
用人之道三两句说不清楚,还是得亲自经历了才知道是怎麽回事。
苏景殊:啊?
俩哥哥离京上任後给他写的信里说的都是怎麽怎麽高兴,没说可能会被架空啊。
当官果然是个技术活,看来他最近得抓紧时间学习权谋。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来者不拒,尽管来折磨他。
玩心眼儿而已,他上辈子就会。
小小苏的眼神逐渐凶残,完全没有被包大人的说辞吓到,“也就是说,官员上任的时候想带多少人全看他们自己,朝廷其实不会管,对吗?”
“也要看自己的俸禄能养多少人。”包拯提醒道,“幕僚的俸禄要主官来出,俸禄太低可不行。公孙先生,你那里有没有《登途须知》,有的话可以提前给景哥儿看看。”
“《登途须知》?”苏景殊不明所以,“那是什麽东西?”
“是官员离京赴任的注意事项。”公孙策回道,“等景哥儿回京授官後朝廷会发,里面写的东西很值得一看,不过我这里没有,明日可以去金大人那儿问问。”
苏景殊:……
厉害了大宋,连官员赴任必备手册都有。
考上进士有同年录,当官了有《登途须知》,朝廷好像很喜欢这种奇奇怪怪的小册子。
他也喜欢。
小小苏煞有其事的感慨一番,没有再打扰两位大佬商量正事。
他先回去休息,等明天去金大人那儿问问,看看那《登途须知》到底是个什麽大宝贝。
公孙策目送他走远,然後才叹道,“景哥儿这年纪,路上的确得小心点。”
赴任的地方离京城近还好,要是离的太远,带再多护卫他们都没法放心。
高官出京可以带禁军随行护送,通判只有五品,再怎麽是状元郎也不好和其他士子区别太大,没有五品官员出京还调禁军护送的道理。
包拯捏捏眉心,“历代状元初次任职都在京东京西两路,应该不会太远。”
离京城越近越安全,朝廷给新科进士授官也得考虑他们的能力,一个个的都是生瓜蛋子,安排的太远有可能回不来。
离回京还早,不说这个了。
包拯将下午在牢里的审问结果告诉公孙策,那些管事应该是什麽都不知道,管家应该知道点什麽,但是他对襄阳王忠心耿耿,一时半会儿没法从他口中问出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