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第6/6页)

他好不容易能连蒙带猜的看懂话本子上写的东西,凭本事看懂的话本子凭什麽不让他看?

过分!

赵二郎越想越气,正想和他哥抱怨教他读书的几个先生有多讨厌,就看到他哥掰了根柳条朝他走来,旁边苏家小郎还煞有其事的说“算了算了”“小孩子童言无忌”。

啊?要打的是他啊?

赵二郎倒吸一口凉气,二话不说带上还在仰着头看杏花的小弟扭头就跑。

他又没说小郎一定是五甲,只是说上一届的五甲进士都在京城,那麽激动干什麽啊?

赵顼鼓着脸甩柳条,“算他跑的快。”

他连二甲都觉得不可能,臭小子可好,直接到五甲去了,小郎犯了什麽滔天大罪要让他去五甲?他殿试的时候把皇帝揍了还是把太子揍了?何至于沦落到五甲?

苏景殊有点想笑,但是看小金大腿那麽生气,只能强忍着不笑出声。

按理说考中进士之後都有官可做,但是这些年大宋的冗官越发严重,当官的途径不只有科举,还有别的各种考试恩荫,官位一共只有那麽多,于是就出现了很多候补的官员。

其实不止是上一届,已经连着好几届都是只有一甲的进士能被好生安排,後面二甲三甲四甲都差不多,找有空缺的县去补缺。

空缺多的话就从好的地方找,空缺少的话就算是偏乡僻壤也得去。

上一届的进士里,前四甲全都走马上任,只有第五甲的进士还在京城蹲冷板凳。

空缺不够,就慢慢等吧,有空缺就出去当官,没有空缺就一直等。

等啊等啊等,等着等着就等到了下一届的进士出现。

要麽这麽个留在京城,他宁愿外放到山沟沟里去。

一边是皇帝觉得手底下的人不够用,干什麽都找不到可用之人,一边是大量候补官员没活干,只能守着冷板凳等空缺。

也是够难办的。

这事儿得官家和朝中各位相公头疼,他还没有正式进入官场,操心这个还太早了。

他要求不高,不管是通判还是主簿还是县尉还是什麽的都行,反正都是二把手,二把手的压力没有一把手那麽大,不会就慢慢学,他两个哥哥刚赴任的时候也是手忙脚乱,现在谈起任上的各种事情已经能从中找到乐趣。

以他的殿试成绩,应该不至于被分到偏乡僻壤?

赵顼叹气,“我爹说以前殿试的前三名和省元第一次当官可以不用出京,直接留在京城就行。不过那样的话可能一辈子都会留在京城,完全不了解外面的情况,所以现在不管考第几名都要出京历练,避免朝中大臣不解民情干什麽都想当然。”

苏景殊顿了一下,“官家想让我留在京城?”

赵大郎眨眨眼睛,有些忸怩,“其实是我想。”

他为了能把小郎留在京城几乎翻遍了殿试後赐官的记录,从太祖皇帝到仁宗皇帝的记录都翻过了,每届的科举考试後的安排都差不多,但也都有些区别,具体怎麽安排还得看当时的情况。

既然以前出现过省元和殿试前三名直接留在京城的安排,为什麽现在不能把省元留在京城?

记载中说的是第一次当官可以不用离京,他们可以等第二次第三次再离京,到时候小郎已经熟悉官场上的各种规矩,再出京历练肯定比现在更游刃有余。

苏景殊提醒道,“殿下,您还记得後面一句是什麽吗?”

殿试之後留在京城,之後就是当一辈子的京官,完全脱离基层干什麽都想当然。

一辈子都留在京城,他还怎麽学他二哥的“黄州惠州儋州”?

殿下实在舍不得他的话,他们俩一起外放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