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第4/5页)

但是安史之乱之後,朝廷无力掌控周边那些部族,边疆节度使纷纷拥兵自重,如此才有唐末五代的乱象。

太祖皇帝建立大宋後逐渐平定各方,只是当时平定的还不够,北方、西北、西南各个地方都处在动乱之中,虽然大宋占据了中原,但是却称不上稳定。

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宋的朝臣都不觉得他们的王朝能维持百年,也不敢那麽觉得。

他们觉得大宋可能会步前头那些王朝的後尘,短短几年或者十几年就会消亡。

昙花一现般的王朝,自然不用在制度上过多上心,没准儿後面就能出个唐太宗那样的天纵之才一统河山,大宋只是後来者的垫脚石,有什麽问题都留给後面那位可能出现的开国之君。

但是出乎意料,大宋撑下来了,还一撑就到了现在,如此一来,那些开国时留下来的问题就很要命。

燕云十六州被辽国占据,中原彻底暴露在辽国的铁蹄之下,西北有西夏崛起,大宋同样失去了历代中原王朝都能依赖的天然屏障。

北方的情况暂且不提,他们今天只说西北。

西北有河西走廊,那片土地自汉唐以来就是和西域外族交往的必经之路,即便如今经济上不再繁荣,在边防而言也不能掉以轻心。

河西走廊在大宋的掌控之下,中原应对西北外族入侵时就能从容不迫,可那块地方被外族占据,外族就会对中原産生极大的威胁。

西夏抢走了银、夏、绥、宥等州,大宋和他们就没有和平共处的可能。

党项人人皆兵,骑兵的战斗力相当强悍,只要他们占据银、夏、绥、宥各州,之後不管是入侵大宋还是抵抗大宋都占尽优势。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地盘丢出去的轻轻松松,再想打下来难于上青天。

苏景殊唉声叹气,“难于上青天。”

要是能空投物资就好了,只靠人力来运粮草,大宋什麽时候才打得起仗?

他前几天还试着去算大宋的军队攻打西夏的最优解,算着算着就算自闭了。

哪儿有什麽最优解,所有的解都不行。

游牧民族南下打谷草在士气上就远胜守城的一方,他们不用管输赢,冲进城池村寨抢了就跑,完全不用管被他们抢掠的那些人要怎麽活,没有後顾之忧,抢多少都是他们的,士气自然旺盛。

反观大宋,军队战斗力相对弱不说,整体的军队制度就有各种问题。

大宋贯彻落实的是“外虚内实”的军事政策,所有精兵悍将全部收入中央,地方上仅留老弱,且人数不多。

这就导致地方发生叛乱必须要依靠中央朝廷派兵平定,而一旦边关受到入侵,驻守边关的军队根本抵挡不住,只能依靠朝廷派遣军队前来。

朝廷防备边军拥兵自重,有利有弊,边军无法拥兵自重,同时也无力抵挡外族入侵。

大宋开国那麽多年的确没出过武将造反的案例,但是这并不值得骄傲,因为北方对战契丹屡战屡败,西北对战西夏也是屡战屡败。

武将连该打的仗都打不好,不该打的仗就更没法指望了。

就拿西北军来说,除了那少数几个世代镇守西陲的武将世家,其他都是从京城派过去的。

中央禁军前往西北很麻烦,长途跋涉赶到边地後没法立刻打仗,军队得先修整然後再开始作战,从大後方运送粮草过去也是个问题,因为朝廷为了防止边疆出乱子,根本不给边地留太多粮食。

中原到西北那麽长的补给线,光路上的损耗就算的他想喝墨水自杀。

打仗的时候由三司调度往边疆运粮,不打仗的时候就凑活着过吧,粮草运送的不及时饿几顿也没关系,反正饿的不是他们。

朝中还重文轻武,一群不懂打仗的文臣远程遥控,十成的战斗力能发挥出来三成都是难得,这仗怎麽打?

西夏那边攻打大宋百利而无一害,劫掠大宋城池富了他们的腰包还坑了大宋。

禁军到边疆之後要从收复失地开始打,对面主要是劫掠粮食人口不是占地盘,人家打不过立刻就跑,大宋这边只能吃闷亏。

要不是这些年大宋这边出了几个能打的将领,西夏李元昊又及时的魂归西天,天知道西夏能嚣张成什麽程度。

朝中那些文臣也是,想勾心斗角玩谋略可以和辽国西夏一起玩,没法兵不血刃就玩三国鼎立,外交上的制衡筹谋才能显出他们的本事,只窝里斗算什麽?

每日一感叹,还好这不是正史,不然他得气死。

公孙策:……

他有预感,等他们景哥儿将来入朝为官,朝中那些主和的大臣将会迎来他们跌宕起伏的仕途生涯。

公孙先生面上不显,点出舆图上绥州的位置,温声讲到,“延、绥边地有山崖高峻,横山连延千里,乃是宋夏之间的天然屏障,而绥州正好在横山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