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第4/5页)

所以他为什么老是和九师弟过不去?就是怕他们这些师弟欺负他老师。

老师脾气好,一般的事都不会和人计较,万一这些师弟算准了老师的性子,私下欺负老师怎么办?

幸好任军医他们不是那样的人,或者说他们不敢欺负赵想。

知道老师不会被欺负,李军医也没那么针对他了,就是两人性子可能天生不和,不说天天吵架,隔三岔五也会吵一次。

只是他们吵架归吵架,也没耽误正事,而且两人吵多了,医术进步很明显,于是赵想也没给二人调解。

他算是看出来了,二人确实经常吵架,可感情也越吵越好,倒有几分知己的味道。

所以赵想也就不管他们了,只是在他们遇到问题时,会出言指点一番。

“老师真厉害啊!”

“大师兄本来就厉害。”

两个迷弟现在是越来越迷赵想,恨不得天天跟在赵想身后学习。

医术不进则退,二人没病人时就来帮赵想。

一般的小病小痛都难不倒他们,又有赵想指点,九师弟就不用说了,他的医术本来就不错。李军医的医术进步则更明显一些,原来和他医术差不多的人已经被他远远抛在身后了。

大家知道李军医的医术进步这么快是因为赵想,可还是没几个人愿意放弃休息时间跟在赵想身后学习。

对于这些人的选择赵想不强求,愿意来的他都会好好指导。

事实证明,也不是所有军医安于现状,他们愿意多学一点。那些不来的人则是想因就算不能跟在赵想身边学习,他们每周也有课程,医术也在缓慢进步着。

那些愿意跟在赵想身边学习的军医,一个个得到的好处是明显的,看李军医就知道了,他已经把大家牢牢地甩在了后面,成为部队医院医术前三的人。

第一毫无争议是赵想,第二则是赵军医的师弟任军医,第三就是李军医了。

“老师,我扎完针了。”

李军医跟着赵想学习针灸之术,他是所有军医里学得最好的一个。

“我看一下。”

赵想放下手中的笔,走到帘子后一看。

“可以,等下记得替他拔针。”

没有扎错,说明李军医的针灸已经算得上可以了。

“是,老师。”

李军医认真记录下时间,等时间到了再替病人拔针。

“大师兄,我这里需要你看一下。”

九师弟给病人看到一半,叫了自己大师兄过去。

“好。”

赵想又去给九师弟把关。

有了二人帮忙,赵想每天可以准时上下班了。

再说一般的病人吃两三副药就能康复,所以病人没有一开始那么多,赵想总算可以喘口气了。

“这个方子你不能这样开,他有哮喘病史,你这味药容易让他的哮喘复发的。”

赵想把师弟开的药方修改了一下,然后递给他。

“谢谢大师兄。”

九师弟抹了下额头上的汗,差一点他就害了病人。

“对不起。”

赶紧给病人道歉。

“没关系的任军医,你也不是故意的。”

病人急忙摇手,并不介意地说道。

主要是任军医看过的病人,赵军医还会再看一次把关。

李军医也是一样,就连他们开的药方赵想也会看一遍,确定无误后才会签字,让病人拿去抓药。

赵想把当年张百草教导他的那一套,用在了九师弟和李军医的身上。

这种一对一的教导方法,确实让两人的医术进步很大,二人也愿意跟在赵想身边学习。

部队也乐见其成,因为他们医术高了,对部队医院的好处也是明显的。

周末终于可以休息的赵想,把师弟和学生打发去乡下给老百姓免费看诊后,就背着药篓去采药。

西南地区是中药材最喜欢生长的地方,所以这里的中药种类是最多的。

赵想一直在寻找一些在人类社会绝迹的中药,他想找到它们,让植物学家好好培育,让它们重新生长在华夏大地。

那些现在看不到的中药材,有许多都能治疗特殊疾病,赵想一点也不想他们灭绝。

所以几年赵想除了免费下乡给大家看病外,也走遍了周围的山,希望能找出一些珍贵药材。

也许赵想的运气好,他确实找到了一些珍贵的药材,虽然不是最珍贵的那批,却也是平常难得一见的药草。

他连根挖回来,然后再交给上面,让他们送到植物学家的手中,让他们培育它们。

有了这些药材,华夏中药库又新添了几味特殊药草,知道赵想研究的解毒剂吗?其中有一味药,就是在人类社会已经很难寻到的中药。

不过有了赵想的插手,它现在已经在华夏大地重新生长,可以用它来制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