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第3/4页)

可是其他军医也很忙,特别是医术好一点的军医,每天都忙着治病,根本没时间教导其他军医。

自然能当上正式军医的,医术也不是很差,肯定比乡下的赤脚医生要强一些。

不是说赤脚医生里没有医术很好的,而是这样的人少。赤脚医生能看的都是一些小病小痛,大病还是要去医院看的。

然而他们这个部队医院是特例。因为新成立,军医的医术也一般,只能看一些小病。可是他们是正规医院,每天都有不少病人前来求医。因此他们接触的病人更多,遇到的病症也更多。

而他们又不是医术多高明的医生,因此只要病情复杂一点,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办了。

幸好有了赵想的加入,让这一群没接受过正式教导的军医有了老师,开始系统地学习医术。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早些年的混乱,国家各行各业都缺少人才,医生当然也是。

有好多军医是赶鸭子上架,不得不接受这样的安排。

上面也知道这样不是办法,可是人才稀缺,只能矮个子里拔高个子了。

现在有了老师教导,大家学习很认真,赵想每次讲课,教室都挤满了人,笔记本上也写满了字。

所以赵想怎么能离开吗?他多教一些军医出来,部队医院就能收容更多的病人。

对于大徒弟开始教导学生的行为,张百草作为师父,除了寄一些资料医书外,也帮不了徒弟多少。

不,当遇到赵想也束手无策的病人时,他们会在电话里讨论,张百草隔着千山万水指点徒弟。

有了师父做后盾,赵想的医术自然也精进不少。

二十三岁的主治医生,是他们军医院的活招牌。

虽然有人不相信才二十三岁的赵想医术有多高明,但是认识赵想的人却知道这个主治医生是没有半点水分的。

结束今天的课程,赵想回到宿舍时已经快十点了。

他提着水桶去洗澡洗脸漱口,躺下时都十点半了。

然而部队熄灯时间是十点,赵想因为工作特殊,所以不限制他睡觉时间。

毕竟你不能让一个半夜都要爬起来救人的医生,按照部队的作息时间吧?

像今天,赵想回来都快十点了,他洗完澡收拾好自己都十点半了。

如果非得按部队的作息来,难不成他工作了一天,也热了一天后连澡都不让人洗吗?

部队再不通情面,也不会这么做的。

不仅赵想,还有其他军医也是一样,只要是特殊情况都能特殊处理。

“赵军医,你看我的腿能好吗?要是好不了,我家的田地都没人种了,家里老小吃啥啊? ”

一位老人看着认真给自己扎针的赵医军,脸上的悲苦就算赵想没看到也听出了他语气中的难受。

“老人家别急,没事的。”

赵想扎好针才抬头看着对方微笑着说道。

也许是赵想的微笑让老人安心了。

“好好好,我不急,你扎你扎。”

“扎好了,等下我再给您拔针。”

赵想说着又给一旁的小朋友把了脉,这孩子是个留守儿童,父母都出去打工了,可惜一年了都没写封信回来,也不知道他们在外面过得好不好?

老人带着孙子在老家,靠着家里的田地过活,所以他刚刚才会担心自己的腿好不了。

“赵军医,我能问一下,我的腿是怎么回事吗?今天特别的痛,要不是赵军医你今天下乡来给咱们免费看病,我都没办法走山路去医院找你看病。”

老人小心翼翼问着正专心给他孙儿把脉的赵想。

“过度劳损引起的,再加上您还有关节炎,所以这一次才会特别痛。”

赵想没隐瞒老人,说了对方才能在平时多注意一点,不然照他以前那种劳动量,腿今天治了痛,过不了多久又会痛的。

“唉,我昨天挑了上千斤的土豆,怪不得今天早上这么痛了。”

老人才知道是昨天自己挑了太多重物的原因。

“可是土豆总要收啊,我不挑回来就被人偷走了。”

老人也是无可奈何,他们这里山多,水田少。山上浇水不易,所以平时种的粮食多是红苕土豆这一类耐旱好养活的粗粮。

“下回别一次性挖,分几天挖嘛。”

赵想也知道不让老人干活是不可能的,他要养活自己的孙儿,不过可以让老人一次性少干一点,别一天把活都干了。

“唉,只能如此了。”

老人看着自己扎了针的腿说道。

“对了,我孙儿没事吧?赵军医。”

“他有些缺少营养,我看您家里有养鸡,以后每天给孩子吃个鸡蛋吧!”

赵想看着老人住的茅草屋,知道这家人穷,吃肉肯定是吃不起的,那就吃点鸡蛋给孩子补充营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