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第4/7页)

“快进来,今天我们要不醉不归。”

“好啊,到时把你老的酒喝光了,可别心疼。”

赵老师听了立即说道。

“不心疼,我高兴着呢!”

“哈哈哈……”

众人大笑。

随着牛棚众人的到来,赵想开始上菜。

“吃饭喽!”

“今天有口福了,谢谢赵老爷子、赵老夫人,还有我们的阿想。”

卫老代表大家向赵家人道谢。

“不用谢,不用谢,这都是应该的。”

面对大家的弯腰行礼,赵爷爷和赵奶奶吓得后退了好几步。

“没有什么应不应该,我们这些啊,连妻儿都不理,这些年要不是你们照顾,我们早就没了。”

钱老等大家直起身后说道。

“大家客气了,我们都没帮上什么忙。”

赵爷爷赵奶奶急忙否认。

“你们二位就没否认了。隔壁的李家村,不就死了两个吗?我们差点也和他们一样了。”

钱老想到那两人死在黎明之前就一脸可惜,要是他们再等等,也许就不会死了。

“唉。”

说到这个,大家的心情立即变得低落起来。

“不说了,吃菜喝酒。”

赵爷爷见状,赶紧说道。

“对对对,今天老夫人做了这么大一桌子饭菜,我们可得好好尝尝。”

气氛又热了起来。

不高兴的事今天就不提了,免得扫兴。

果然,在庆祝后半个月,牛棚众人就一个个被接走。直到过完年,最后一位赵老师也离开了。

他们离开时,把自己最珍贵的东西留给了赵想。

有钢笔,有首饰。

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藏的,以前红小兵来搜查都没发现。

拿着钢笔首饰,赵想一个个把人送走,直到牛棚空下来为止。明明才过完年,正是热闹的时候,他却觉得好冷清。

看着空空如也的牛棚,就连里面的锅都被村民瓜分了。

幸好铁锅他们早就让赵家人搬走了,留下的陶锅随便吧!

刚长出来的木耳也没人摘了,赵想转身走出牛棚,把门关上。

再见了,牛棚。

再见了,那些苦难。从此以后,中国要开始改革,厚积薄发后开始腾飞。

七七年十月,当高考恢复的消息传来时,除了赵想早就知道外,其他人都愣住了。

“呜”

知青院的知青一个个蹲在地上痛哭,幸亏他们没有放弃学习。

他们终于可以回去了。

并不是说他们在赵家村过得有多差,不管怎么说他们好歹还活着,留在城里没吃的,早晚也是个饿死。

在赵家村起码没人饿死,没有粮食野菜也能让他们活下来。

只是他们全是城里人,干不了农活,每一天对他们来说都是折磨。

比起男知青拼命给家里人写信,女知青们却一脸冷漠,抱着书背起来。

写信?还是算了吧!她们考一个好学校,读几年书出来工作。至于家人,在他们选择兄弟让她们下乡时,就已经断了关系。

这几年也没见他们给自己写信寄东西,双方互不来往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于是在男知青一个个激动到睡不着时,女知青却在挑灯夜读。

赵想也在读书,不过他是背医书累了就换成课本学习。

赵老师他们在离开前就抽查过赵想的学习进度,抽查完后他和钱老非常高兴,觉得以赵想的成绩考一个好大学并不难。

大家纷纷对赵想说在首都等他,让他早点考到首都,大家又能聚在一起了。

是的,牛棚这些人,居然全都是从首都来的。

这个时候赵想都不由得感叹道缘分二字啊,妙不可言。

在背书的同时,赵想也开始考虑起自己是先高考,还是先下海。今天赵玉和赵磊来找他,询问他高考的事。

赵玉和赵磊肯定会参加第一次高考,特别是赵磊,只有在第一次时他考上的概率最大。所以他不会错过这次机会,他的父母已经接手了他平时的活,让他安心复习准备高考。

赵想却没急着回答他们,而是说自己要考虑考虑,最迟明后天就会告诉他们答案。

如果他参加的话,就三个人一起去考,不然就赵玉和赵磊二人去。

二人虽不知赵想为什么没有立即答应下来,却还是理解地离开了赵家,回家等消息。

他们不知道赵想承担着多大的压力,也就不能理解他的顾虑了。

赵想想着现在政策已经开始放宽,他去镇上或是县城市里做点吃食生意应该问题不大。

别的不说,这药钱他是要赚出来的,不然他的身体始终是个隐患。

再过一个多月就要开始第一次高考,两次高考相差不过半年,本来赵想是打算参加第二次高考的,如果要下海做生意赚钱,那么他明年就不能参加高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