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第3/5页)

梁助理给赵想介绍起了四合院的来历。

这位地主祖上曾经是前朝的官员,后来退了下来回老家建了这座宅子。

最后一位主人因为儿子在外地求学参加抗战被鬼子杀死,便带着家产参加了抗日,后来和儿子一样牺牲在了战场上。

他和他儿子的墓就在市里的烈士陵园里面。

是的,父子二人都是英雄。他们是地主,有着很好的家世。可他们也是英雄,他为这个国家付出了生命。

现在镇政府的大堂还挂着他们父子的相片,还有一间屋子专门用来装他们父子的遗物。

就连最混乱的几年,他们的遗物都被当地的政府保存得很好。他们父子的牺牲,被当地永远记在了县志上。

之前说赵勇军是他们这里唯一的烈士是真,是因为没有算开国前的。

如果算上开国前的,那就不是唯一的烈士。在那之前还有十好几位,都牺牲在了黎明之前。

赵想站在大大的相片下方,看着相片中的父子。

男子看着三十出头,少年大概十六七的样子,比现在的赵想年纪要大一点。

父子看着很精神,而且面容也很好,不是那种鱼肉父老乡亲的人。

所以他们死后,当地的百姓和政府也愿意保存他们的遗物。

“赵想,在想什么?”

蒋镇长走过来,抬起一只手放在他肩膀。

“蒋镇长,我在看他们。”

赵想没有回头,眼睛一直盯着相片。

“他们都是英雄,虽然我没见过他们,他们留下的资料也很少,但是我知道他们是为了打鬼子牺牲的。”

蒋镇长既然要来共河镇当镇长,肯定会研究当地的历史和人文。

这对父子很特殊,因为他们是地主,可他们都是为了抗日才牺牲的。

他们的烈士之名是新华夏成立后报上去的,由上面批准了,才把这对父子的墓地迁到了烈士陵园。

在此之前,大家虽然听说他们父子是被鬼子杀死的,但是却不知道原因。

后来知道了,大家就很佩服他们父子。

原来共河镇周围好多土地都是他们家的,随着父子的死去他们的土地都成了无主之物。

新华夏成立后,他们的事迹也被翻出来,土地和房子商铺都收为国有。

新华夏也没有辜负他们,而是追封他们为烈士,给了他们一个不被人打扰的安息之地。这很难得,因为他们是地主啊!他们住过的房子却在这个镇上被保护得很好。

赵想在想,如果有机会的话,他会去烈士陵园看看他们。当然,他更想去父亲的部队,看看老爹的墓。

本来说好安葬在他们市的,可是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没办法去父亲部队把他的骨灰带回来。

于是这件事就这样耽误了,一直到现在赵想还没有去给赵勇军扫过墓呢!

因为这对父子,赵想便想起了这件事,决定回去就问翟民。问他父亲的部队怎么去,等到他年纪再大点,就带爷爷奶奶去看老爹。(翟民:有种不好的预感)

“鬼子战败时,他们一定很高兴吧!”

赵想收回了眼神。

“肯定啊,他们就是为了把鬼子赶出咱们的国家才牺牲的。”

蒋镇长很肯定地回答。

“镇长,你找我是有什么事吗?”

感慨完了,终于想起正事的赵想。

“听说你来镇上,便想见你一见。昨天的事担心你受到惊吓,你这孩子有事怎么不来找我呢!”

蒋镇长对赵想没在第一时间想到自己有些不高兴,如果他知道了肯定会替赵想撑腰的。

“镇长的心意,阿想知道。也谢谢镇长关心,只是终归要我自己立起来的。”

赵想微笑着说道。

他始终相信求人不如求己,因为靠山也会有倒下去的一天。

如果这么点小事都要四处求人,那显得自己也太没用了点。

他没穿越前确实摆烂,得过且过。可不代表赵想就没能力了,他只是没有追求才摆烂的。

“你这孩子,跟我还这么见外。要不是你,我可能已经不在了。”

蒋镇长还是有点自知之明的,他当时的情况说起来还是有点严重的,要不是赵想和赵核桃救助,蒋镇长搞不好就直接死在路上了。

不要说什么没有赵想和赵核桃,还会有其他人的话。

那条路平时就没多少人走,只有赶场的时候有人。赵想他们回去的时间已经快中午了,那时赶场的人也都差不多回到家了。

所以只要时间拖得久点,蒋镇长是凶多吉少。

“镇长吉人自有天相,没我们也不会有事的。”

赵想不敢居功,而且他也不觉得有什么功劳,举手之劳的事。

因为他一直很清醒,也从不以镇长的恩人身份自居,让人忍不住高看他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