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二合一(第3/4页)
以前崔大山还不太乐意送,现在也愿意了。
谁见了钱不高兴,一个晚上就能攒出来崔大郎的束脩,崔大山心里美滋滋的。以后四郎五郎都去读书也不怕了,家里不差钱。
虽然听外人说家里做生意不稳当,可崔大山自己知道有底气。别人问了就说不怎么赚钱,也省着邻居跟着借钱。
崔如英道:“那我看看铺子里还缺啥,好上一些新菜。”
有新菜客人就愿意来,崔大山觉得女儿在侯府见的世面多,会的东西也多,然后还帮着铺子越来越好。凡事有好处就有坏处,虽然不能在铺子帮忙,可是可以读书,吃住又都在侯府,那也挺好的。
崔如英跟着洗完了碗,然后回厢房看了看。
四郎五郎和六丫睡得正香,这些日子吃得好,都胖了,脸圆滚滚的,脸上热的出了一层红晕,六丫不常出门,很是白净,相貌有些像许娘子。
崔大郎不在家里,崔如英还不太习惯,家里兄长不在,也意味着少了个照顾自己给自己撑腰的人。
不过这些都是小事,赚钱才是大事。崔如英记挂着书院的饭堂,光想肯定不行,不会有人来崔记包子问,能不能送些包子去书院。
这种事得自己过去问。
所以崔如英想去书院看看,便出去对崔大山说:“晚上我去给大哥送饭吧,怕他去那儿吃住不习惯。”
崔大山道:“城西那边晚上不好走,你去干啥?要去也明天中午再去。”
儿子去书院,崔大山也担心,如果大晚上去那还是算了,一个丫头过去崔大山不放心。
崔如英道:“我早点去,托人转交就是,现在天长没事儿。”
知道兄长在书院却过不去,她心里痒痒得慌。
崔大山觉得有理,“也成,我多做些。”
那边人也不少,出城走个三里路就到了,也不用爬山,崔大山去过,知道什么样。
崔如英赶紧回屋写了封信,信上打听了学堂饭菜如何,书院总共有多少人。
若是能见到崔大郎就直接问,若是不成,就把信放在饭盒里。
明儿中午再去一趟,就知道是什么样了。
这些话崔如英没告诉崔大山,书上说事以密成语以泄败,八字没一撇的事还是不必说了。
万一告诉了,崔大山说一些弄这个作什么的话,听了还让人心烦。
知道要去给儿子送饭,崔大山急忙出去买肉,送些酱肉包子,多做点儿,还能给同窗分着吃。
平日里还给街坊邻里送呢,崔大山觉得,这些是应当做的。送东西好办事儿,他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包子做好,刚申时二刻,崔如英装上包子和信就出门了,人都出门一会儿,崔大山才想起来,好像忘了告诉女儿书院在哪儿了。
崔如英是不知道,但可以打听。崔如英是一边走一边打听,倒也好找,
外头阳光正好,天气虽有些热,但还没到夏日那般热得让人难以忍受。
书院在城西,出了西城门,然后沿着官路一直走就是。
书院叫松山书院,在城西的松山山脚,书院大门气势恢弘,院中松柏错落,屋舍鳞次栉比,山中清幽,不过没什么人,想来这个时辰学生们都在上课。
看见大门了没急着进去,反而在远处的树下站了一会儿。
她张望着,有穿着书院蓝色衣袍的学生从门口进去,没人拦,想来松山书院有世家子弟,所以管的并不是很严苛。
在这头看了一会儿,崔如英揉揉脸,背上竹篮子,问看门儿的微胖的中年男子说道:“敢问先生,这里头什么时候下课?我给兄长送些吃食过来。”
崔如英仰着头,朝着面容和善的中年男人笑了笑。
“酉时下课,这会儿时辰还早,等一会儿吧。”
崔如英又道:“先生在这儿辛苦了,我给我兄长送包子,先生也尝一个吧。”
说着就把竹篮子放下,拿出来一个包子。不过这回出来没带油纸,崔如英就找了片树叶子。
看门的就是托人找来的,一个月拿三百文钱,哪里是什么先生。
但崔如英一板一眼,嘴又甜,一口一个先生叫着,还送包子,便道:“你兄长是谁,我可以托人把东西给带去,或是让人给叫一声,给人叫出来。”
崔如英神色立刻变得惊喜,“这样是不是太麻烦了,多谢多谢。那劳烦先生叫我兄长一声,他叫崔大郎,今儿刚进书院的,等他下课了再过来拿东西就是。”
那人点点头,崔如英就在旁边站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