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端午(第3/4页)
看着鸡蛋还挺多,薄薄的蛋花也不知怎么做得那么薄的,好像用了好多鸡蛋,到嘴边的话也咽了下去。
崔大山道:“我多练练,应该能做得差不多。”
崔如英点了点头,只要功夫到位,三个鸡蛋就能熬一大锅蛋花汤。
等下午刘婶儿和赵掌柜过来了,崔如英把今儿晚上和明儿该做的事儿给俩人交代了。
刘婶儿只管传菜,赵掌柜管传菜结账,铺子里上新菜了,二人得记菜名和价钱的。
羊肉包子四文一个,水煎的胡萝卜鸡蛋馅儿两文一个,鸡蛋汤不要钱。
崔如英道:“明儿卤菜也送,不要钱,千万别记错了。”
赵掌柜点点头,“明儿端午,送些 菜也使得。”
崔如英:“晚上多提几句,就说明儿端午,正赶上铺子开业半个月,感谢客人捧场,卤菜不要钱,还出了新菜,把新菜也提提。”
赵掌柜觉得这主意好,他以前也在吃食铺子做过掌柜的,对这些还算熟,都是招揽客人的法子嘛。
唯一诧异的就是,这话竟然出自一个七岁大的小娘子口中。就算是大人交代的,那也稀奇呀。
难不成去了侯府真能长见识,赵掌柜想,估计就是因为这个,加上崔如英聪明,不然也难解释崔大山老实巴交,却会做这么多吃食。
那就是从侯府学来的,能学这些,能证得跟侯府亲近,而且聪慧,还不咋好惹。
赵掌柜暗自点了点头,“小娘子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
太阳落山,崔家就开门做生意了。
晚上来的多是男客,结伴过来,到铺子先吆喝要一斤酒,一盘卤菜,再琢磨吃什么。
来这吃饭的多好这一口,水煎包子觉得吃不饱,再要份焖面。
焖面是真好吃,拌着醋和油辣子,就着蒜吃,极其过瘾。不过铺子里也就这几样,连着吃几顿会吃腻了,只适合两三个人下了职过来。
不过隔个五六日不来又想吃,能来铺子里吃的都不差钱,也尝过南街早摊铺子的酱肉包子,跟崔家这个味道不一样。
有地方坐,有酒喝,就更乐意来这边,除此之外,还有东家和善,做的吃食一直一个味儿,卤菜味道也不错……种种原因。
明儿端午,今晚上生意不错,都想明儿在家过节,谁知刚坐下,铺子里就送上来包子。
崔如英下午做得多,家里人尝了还剩些,就送给早过来的客人吃。
崔大郎给送来的,“这是铺子做的包子,蒸包是羊肉馅儿的,水煎包是胡萝卜鸡蛋的,包子小点儿,先尝尝合不合胃口,若上了菜单,是和别的包子一样大的。”
一个客人送两个,送完为止,不要钱自然不在乎小不小。
而且包子小,不至于吃了就不想吃别的,浅尝辄止,也不占肚子,若觉得好吃,明儿肯定还过来。
客人眼中透着几分惊喜,“好,好好。”
崔大郎还道:“明儿是端午,铺子里卤菜送一份,跟刚开业那日一样。”
卤菜五文一盘,送个卤菜也少花不少钱呢,是划算。
不过过节还是得在家里吃,客人想了想,问道:“晚上还送吗?”
中午不过来,还有晚上呢。
崔大郎脸上带笑,“送,晚上也送。”
客人道:“成,那我们明儿晚上再过来。”
崔大郎给点了菜就离开了,客人尝了尝羊肉的,也就外面卖得小笼包大小,可吃着鲜嫩多汁,有人专爱羊肉的膻味儿,觉得这个包子好吃。
而素馅儿的吃着新奇,味道也不错。
外面的天色有些暗,每桌上都摆着一盏油灯,显着铺子里有几分热闹。
刘婶儿赵掌柜他们干活也麻溜,崔如英就在里面帮忙。
每个桌子都记了号,菜单上记着是哪桌,这样就不会弄混了。刘婶儿他们记了单子就给送到厨房来,崔如英看着单子备菜。
酱肉包子是蒸好的,水煎包焖面都得现做,所以都是先上酱肉包子、卤菜和酒水,客人慢慢吃着,等酒喝得差不多了,水煎包和焖面也就做好了。
客人在前堂吃饭,崔大山他们就在后头忙碌,中午吃饭晚,他现在肚子也不饿。
从下午买完首饰回来,也忙活大半天。
一直过了戌时,一家人才把东西都收拾完。然后崔大郎把钱匣子背着,铺子门窗关好,这才一起踏着月色回家。
忙活一天,都一身疲惫,只有二丫手里握着桃花钗子,眼里全是光。她不觉得今儿累,只想多做些包子,好把买钗子的钱赚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