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 哀江南赋 (中)(第2/3页)
两条手臂拉成一条直线,他拽着她,登上斜坡。
“真是闲得没事做,来爬野山来了。”苏青瑶松手,假意去拨鬓发。
“可不是。”徐志怀应着,俯身替她拍起衣摆的灰印。
掌心轻轻落在膝盖,苏青瑶小腿一麻,如同刚拿出烤箱的酥饼,稍一用力,便是满地碎屑。
她退后半步,脖颈低垂道:“别弄了,等下还会弄脏的。”
“当心回家洗不干净。”他抬头,看着苏青瑶紧张的小脸,又含笑道。“算了,要是实在不好洗,就买一件新的。”
“好洗的……”她低语,眼睛转到前方。“快走吧,离山顶还有好远。”
徐志怀颔首,与她继续走。
窄路走到尽头,忽而出现一道极大的弯。转过去,秀英竹的丛丛绿影内,响起孱弱的流水声。两人对视一眼,循着水声,绕过竹林,一条蜿蜒的溪流映入眼帘,溪水过于清澈,以致于远远看去,叫人疑心河道是干涸的。
西斜的日光透过树影,洒入流水,金光随波而去,熄灭在溪流尽头的一汪小潭。
豁然开朗。
潭边生长着一棵巨型紫藤,倚着光滑的山石。苏青瑶大病初愈,爬到这里,难免疲惫。她提议在这里歇泊片刻。徐志怀欣然答应。苏青瑶便捡走石头上的枯枝败叶,又用一根带着树叶的断枝,掸去石上的虫蚁,坐在了紫藤下。
“可惜不是紫藤花开的季节。”徐志怀站在山石旁,看向密密的叶片。
苏青瑶随着他的视线望去,手心抚摸着野紫藤粗糙的主干,笑微微地说:“那等明年开花的时候,再一起过来吧。”
“明年……”徐志怀暗自咀嚼着这两个字,心想:他们还会有明年吗?
漫长的战争,令他们分别的时间太长,重逢的时间太短,在这场灾难的撕扯下,彼此也改变了太多。
似乎再没有明年可言。
想着,徐志怀忽而感到一阵深深的疲惫。
他远眺,目光落在溪上跳跃的浮光,随风飘落的竹叶,树林间颤动的鸟儿的虚影,绕了一圈,最终又落回到苏青瑶身上。她右手肘支在一块突出的山石,撑着额头,面对潭水发呆。几缕额发逃出了发绳,轻飘飘舞动,在愈发浓厚的日光下,呈现出半透明的浅金色,极其柔软。
徐志怀看着,又想:如果没有明年,此刻也是好的。
他朝她迈出半步,掌心扶着怪石,说:“最近怎么样?身体还好吗?”
“挺好的,呆在家里养病,看看书、摸摸拿破仑。”苏青瑶道。“唯一的不好,大概是天气太闷,下午出门送信,弄得一身汗。”
“给谭碧。”
“对的。”
“她来不来香港?”
苏青瑶摇头,说:“但我还是想劝她来,那边……就——”她细眉微蹙,放轻了声音。“志怀,你知道东北最近的情况吗?”
徐志怀会意地点头,道:“谭碧是要去东北?”
“嗯。”苏青瑶应完这一声,嗓子骤然阻塞。
她的唇角干紧,未说完的话也似脱了水,干巴巴地黏在舌苔,吐不出去,咽不下来。
这些事,不该谈的……过去的人、过去的事……可像这样继续这样交往下去,他们终有一日会走到那步,谈及那些事……他们现在算什么?他又是怎么想的?太阳落得更低,金光穿过密林的缝隙,照在她的发顶。热浪袭来,额头浮出细细的汗水,似沾黏在玻璃窗的雾气,若有若无。腋下的盘扣塞了一条巾帕,她站起,低头抽出帕子,借着擦汗,稍稍侧过身,这样至少不用完全地面对他。
“阿碧她……要去安葬贺医生。”苏青瑶的声音更轻,补充。
“一个人?”
“不是。”
徐志怀大致猜到,没出声。
苏青瑶不确定是她说的太轻,他没听见,还是他听见了,但有意不说话。
理应是后者。
她再度垂首,将帕子塞回到原处。
是的,不该谈的,能保持现在这样相敬如宾的状态,已经很不容易了。
还是聊点别的吧。
“我听说长春的局势很紧张。”她的舌尖微颤。“你说,那里会不会再打起来。”
“肯定会,”徐志怀两手插兜,从背后走近。
苏青瑶察觉到他的靠近,侧过身,再后退两步,停在腕大的藤边,半倚着。层层密密的紫藤叶罩在她的头顶,一片阴云,面庞隐藏在碧色的虚影,眉目模糊。
徐志怀驻足,与她两步之遥,继续说:“我离开上海的时候,东北的局势就已经很糟糕,三方势力汇聚满洲里,开战是迟早的事……”他话音低缓。“何况,从古至今,只有共患难,没有同富贵。”
讲到这里,徐志怀停顿片刻,因为一些太赤裸的话,他不想说,也不忍说。溥仪退位那年,他九岁,已经记事。之后中华民国建立,北洋政府,五四热潮,北伐战争,九一八,七七,漫长的抗战,他完整地品尝了三十余年的风云变幻。如今来到香港,躲入这密林,山石、浅溪、小谭、枯藤与一位过去的爱人,不过是“光景不可留,生世如转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