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6/8页)

袁总来了。他是从铁路那边过来的,气还没喘匀,就让吕其把苏晴找来。又朝四周看了看,问吕其:马邑龙人呢?

几乎不让人喘息休整,任务就硬压了下来。这么一个庞大的工程,在这么短的时间,要把它弄上天,听起来都是天方夜谭。更何况还撞在雨季里,谁敢说没压力?

他呀,正在那边开推土机呢。吕其话里有话。

“太白一号”就这么来了。

乱弹琴,这里是缺推土机手还是缺指挥员?

会上,季永年——任务总指挥,对这颗卫星蹊跷失踪和外界一些失实的报道,拍起了桌子。说:荒唐!太荒唐了!不过,我们已经通过新闻手段,对全世界郑重声明:根据我们掌握的数据,充分证明,运载火箭全过程飞行正常,所有参数符合要求。至于为什么会收不到卫星信号,我们相信该公司会尽快查明原因告知世人。说到这,他话锋转到另一个问题上: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还不仅是这些,而是另一张合同。该公司如果对我们的运载工具不信任的话,那么,这张合同就有可能飞掉!它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大家心里不会不清楚。在国际航天市场上,我们今后有可能会直不起腰杆来说话。为证明我们的运载工具的可靠性,总部决定,在“柯莉丝蒂号”前,再插一发任务……

这……吕其还想说什么,却看见苏晴到了,他便把话咽了回去。

没过两天,袁绍正、于发昌、马邑龙就被召进京,去参加各大系统联合召开的任务协调会,其实是领受新的任务去了。

袁总,您找我吗?苏晴问。

那个长着一双灰蓝眼睛的专家,阴沉着脸,离开了基地。他上飞机前,给袁总和马邑龙留下一句话:我们将会考虑“柯莉丝蒂号”的合同问题,回国后我会尽快给你们一个书面的答复。“艾米莉亚号”和“柯莉丝蒂号”是两颗姊妹星,发射合同是同一时间签订的。原打算“艾米莉亚号”上天后,接下来就忙“柯莉丝蒂号”。他的话,让袁总和马邑龙心里都“咯噔”了一下。

瞅着苏晴一副小泥人的样子,又穿了件大雨衣,袁总禁不住又想笑,苏晴呀苏晴,你干脆改叫苏雨算了。

但是,接下来这颗有着一个美妙的西方女性名字的卫星就在太空中消失了,消失得无影无踪,音讯全无,任凭你怎样搜索,也找不到一点儿它的影子。一时间,这消息被各国的媒体炒得满天飞。各种说法都有:卫星拥有者说,我们尚未找到它,未能和它建立联系;西方一家大报纸说,由于发动机故障,它未能到达轨道。有报道说,中国的捆绑火箭有一个助推器掉了;还有不知情者说:中国的火箭在半空中就爆炸了。有人则更可笑,几乎是不懂常识,说卫星根本没上天,发射前就被中国人卸走了。

苏晴倒也大方:如果叫苏雨,能让老天爷放晴,我个人没意见!

各项数据表明“艾米莉亚号”发射已经成功,当时,CCTV还向全世界转播了发射实况,不知有多少眼睛目睹了火箭从它这里点火起飞的壮丽景象。卫星的各项初始轨道根数符合要求;某大国反馈外测信息:“艾米莉亚号”卫星已进入轨道。总指挥袁绍正走上讲台,宣布“艾米莉亚号”卫星发射成功;保险公司的老总和那位满头银发戴金丝边眼镜的外国专家为合作成功而热烈地拥抱在一起。

吕其也跟着开起玩笑来:我看苏晴苏雨都不合适,该叫苏泥。

算来,从它手上打出去的火箭少说也有四十多发,它可以算是基地的老功臣了,但前几天经过它手发射升空的“艾米莉亚号”——一颗外国卫星,一上天就找不着了。这跟它倒没什么关系,但想起来,却还是让人很郁闷。怎么会有这样的事呢?

苏晴说:今天怎么了?我是得罪哪位首长了,怎么都看我不顺眼?

但当车子驶过那座已经矗立了整整十三年零六个月十八天的发射塔架时,他的眼睛又突然睁大了。这很神奇。每次经过这座他亲手参与搭建的发射塔架,他都会目不转睛地凝视它,直到转过山去看不见为止。

袁总说,我们这是惭愧啊,这么大雨天,还让你们这些女同志跟着来遭罪,于心不忍哪!

吕其也跟上一句说,是的是的。要不是人手紧缺,决不会让你们跟男同志一样累死累活。

司机小刘把车开过来接他的时候,他已经倦意浓浓,眼皮都快撑不住了。

苏晴说:首长有这份心,我们女同志就很感动了。首长,找我有什么指示?

马邑龙看着于发昌,没说话,他能说什么呢?他心里明白,在场的每一个人,谁都知道他是对的,但就是没有一个人支持他,即使在会上一再表明态度,由他去向总部首长汇报说清楚,所有的责任也由他一人承担,即使首长怪罪,他一个人顶着,但还是没人投赞成票。这条路拉直,是迟早的事情,晚做不如早做,他们谁心里都明白着呢,但明白是一回事,赞不赞同又是另一回事了。对此,马邑龙是又气又急。每次,运载车经过那里时,他的心都悬在那个九十度角上,那么长那么宽的车,感觉就像从胸口碾过一样,没有一次不提心吊胆的。都说心疼国家财产嘛,一颗卫星,一枚火箭,是多少钱?那不也是国家财产,而且是更大一笔国家财产吗?他们能不明白这一点吗?想到这里,他突然觉得有些累,疲倦从很深的地方一嘟噜一嘟噜地冒上来,恨不得马上倒下,美美地打一顿呼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