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词籍卷(第43/45页)

周玉魁是河北固安一所中学的语文教师,近几年来,他致力于词调、词律的研究,颇有成就。他走的是一条独往独来的道路,目前似乎还没有第二人在做这些繁琐的工作。我们鼓励他继续努力,为前人或时人的工作纠非正误,弄清一些问题,亦是有益的劳作。

台湾的林玫仪教授近年写了不少词学论文,今春寄来了一篇研讨陈廷焯词论的文章,对陈氏早年及晚年的词论观点,作了细密的分析,对浙派及常州派词论的得失,作了评判,编者以为这是一篇研究《白雨斋词话》的重要论文。原文先发表于《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台湾版),今略有删节,转载于本刊,以饷大陆学者。

叶嘉莹教授寄来了她的关于《花间集》的力作,长达四万言,从女性主义观点来论析《花间》词风,大有新论,亟为转载,使大陆学者,接纳此种新的文学评论趋向。此文原稿曾两次在旅途中遗失,居然都能珠还合浦,亦为幸事、奇事。原文发表于台湾《中外文学》第二十卷第八九期。有注文九十七条,皆注明引文出处,今一概删略,以节约篇幅,好在正文中大多已有交代,不难检查。

《试论朱敦儒的〈樵歌〉》是已故词学家龙榆生(沐勋)先生的遗稿。此文写成于一九五七年,因“反右” 事起,未及发表。近日由其子厦材检出送来,嘱为刊布。此文中有若干观点,显然受当时极左思潮之影响,希望读者注意取舍。

书价日涨,本刊不得不约束篇幅。“词苑” 一栏,本期暂缺。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

(14)《词学》第十二辑编辑后记

几年来,本刊编委万云骏、宛敏灏、缪、王起及本刊老友陶尔夫、喻朝刚、朱德才等几位先生先后逝世,本刊同人均甚哀悼,特追记于此,以志永念。

本期论文涉及面比较广,而且颇富新见。作者大都是我们的老朋友,本刊的热心支持者。首次在本刊发表论文的刘石博士在北京《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刊物编辑部工作。方秀洁博士为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学系教授,著有《吴文英与南宋之艺术》等词学著作。方秀洁教授这篇论文的译者陈磊先生现在美国耶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陈庆元先生是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刘庆云先生是湘潭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嫣梨博士任教于香港浸会学院,施议对博士是澳门大学中文学院教授,黄文吉博士是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他发表在《宋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三期的关于明钞本《天机馀锦》的介绍、论评的文章,我们转载于本刊,以飨大陆学者。本辑论文中有好几篇都积压了较长时间,这是我们很抱歉的。

清初徐沁的《春草》词共四卷,不见著录。我们从沙铭璞先生处得到这部稿本的抄件,现予刊出。我们欢迎类似的词籍稿本。

本刊在创刊时,我们就曾经说过:“我们为贯彻双百方针,追求真理,愿意将本刊向各方面持有不同观点的作者提供共同的论坛。本刊将不是词学研究的‘一言堂’。即使本刊编者也参加讨论,他的观点也只是个人的,而不是代表本刊的。” 我们过去是这样做,现在和将来也坚持这样做。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

(15)海外学者怎样研究“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同仁办了两个刊物。一个是徐中玉教授主持的《文艺理论研究》,一个是我主持的《词学》。前者的研究对象是古今中外的文艺理论,后者的研究对象是古典文学中的一种文学类型:词。

《文艺理论研究》是双月刊,到现在已出版了六十四期,《词学》原来计划为季刊,后来改为每年出版二期的集刊。

这一辑的《词学》是“海外词学专号” ,编集了十二篇海外学者研究词的论文。凡美国四篇,加拿大一篇,日本二篇,韩国二篇,台湾一篇,香港二篇。其中有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孙康宜的《北美二十年来词学研究概况》,使我们知道美国学者研究中国词的盛况。

这一本《词学》集刊,我主编了十年,自己知道愈编愈好,因为逐渐获得海内外学者的资助。现在,我仍借《读书乐》一角,为《词学》第九辑向历期读者报一个信息,就作为一次新闻发布会吧。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三十日

(四)港台版词籍经眼录

本刊自出版以来,承香港、澳门、新加坡、日本、美国、加拿大各地友好惠寄有关词学之出版物,亦有台湾出版者,可见词学研究,在大陆之外,亦颇不寂寞。今将所得港台版词籍编目著录,以备读者征索。原在大陆出版而在香港再版或台湾翻印者,不列入此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