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 棒槌公公奇谈四方台(第2/6页)

王团长对他的年轻的战友丰富的雪地战斗经验,和深谋远虑的智慧,内心正加深着对剑波的羡爱。突然小李跑进来:“报告二○三首长,孙达得、姜青山回来了,还用马驮来一个老人……”

“报告!”小李还没报告完,孙达得、姜青山披着满身的雪花闯进来,“报告二○三首长,奉您的命令,侦察匪徒行踪,在火龙沟南牡丹峰东侧,追上敌人,离这里不过一百二十里,现在敌人正继续向西南密林逃窜,速度很慢。我们两人一看天气要变,就回到火龙沟找来了棒槌公公。”

“棒槌公公?”王团长、剑波同时兴奋地发问道。

“是的!”孙达得继续说,“他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可以说是长白山的活地图,我从前在山里伐树时就听说过这个老人,他对我们一定很有用处。”

“那太好了!”少剑波一面说着,一面下炕,“老人在哪里?”

“马上就到!”

王团长、杨子荣等一齐跳下炕走出大门。只见雪花飘扬中,一匹白马缓步而来,上面乘坐着一个老人,头戴大风帽,身披山羊皮大衣,脚穿一双黄澄澄毛茸茸的鹿皮长筒靴,肘挂一支细筒长烟袋,双目炯炯,满面披笑。

孙达得跑上前去,小心地搀扶老人下马,领来和王团长、剑波相见。见罢回到房中,把老人让在热炕头上。

经老人的述说,得知这位老人从小在长白山林雪里长大,一辈子都在长白山挖采长白人参。此地人俗称人参为“棒槌”,因此也就称采参的人为“抠参挖棒槌的”。所以邻近的人都称这位老人为棒槌公公。他的一些青年徒弟称他为棒槌老。

牡丹江人民政权建立后,商业部门大量采购长白山的山货、人参、鹿茸、虎骨、皮毛、野猪油等等,因此组成了山林采购所,就特请了这位老人为人参检查评价员。孙达得是个林业工人,所以对这位老人是久闻大名。

老人坐在炕头上,喝着开水、吸着长烟袋,双目炯炯有神。从他刚毅豪爽的神情中,可以窥知他山林人的英武气魄。

白茹躲在墙角,笑眯眯地瞪着两只大眼睛看着这位棒槌公公,不由得想起了她那蘑菇老人爷爷。“山林老人都是这么好!”她伏在杨子荣耳边低声赞美着。

刘勋苍拉了白茹一把,“小白鸽,又给你找来个爷爷!”

“去你的!”白茹打了一下刘勋苍的手,站在她旁边的小李、小陈等都捂着嘴笑起来。

少剑波斜了他们一眼,他展开了长白山地区的地图,一张接一张铺了个满炕,然后对着棒槌公公请教似的问道:

“老大爷,我想请问您,从此地拉林子过长白山到吉林,有几条能走的道?”

老人的目光一闪,满满地抽了一口烟,吐出浓浓的银灰色的烟云,“是乘马呢,还是腿蹽呢?”老人若有所思地反问着剑波。

“乘马!”少剑波果断地答道。

老人捋了一下胡子,口中念出了两句韵语:

冬天过长白,

必经四方台。

“为什么呢?”王团长好奇地问道,“长白山这样的广大,难道只有四方台一条过人的路吗?”

老人不慌不忙地笑了笑。“广大的长白山,处处是道。不过冬天要过,却非走四方台不可。”老人的语气是那样的肯定。他吸了一口烟接着说道:

“冬天林中有穿山风,谁要碰上它就要被埋掉。这里往南是牡丹峰,因为森林被小鬼子伐得一口一块的,所以穿山风特别多。牡丹峰以南是大冰岭,这里的冰长年不化,山高冰滑,不用说是马,人也爬不了。大冰岭以南是一片老林子,这片老林子因为有大冰岭相阻,小鬼子试了好几次也没治得了。这片林不用说马进不去,就是人也进不去,进去后灌木条子会像‘盘丝洞’一样把你绊缠起来。老林子西南是一带二百里长的乌拉大石壁,这条石壁向来也没有人上去过,连我自己也从来没上去过。乌拉大石壁再向南就是四方台。”

说到这里,老人喝了一口水,磕了磕长长的铜烟袋锅,笑着环视了一下众人,又念了一段民谣:

四方台,四方台,

上去下不来。

船场到镜泊,

鲤门渔夫开。

“又是关东山的一桩怪!”栾超家一拍大腿,尖声尖气打断老人的话。

“说来真也怪,”老人朝栾超家笑了笑,“在从前的年代,四方台向来没人上去过,上去的人就从来没有回得来的,因此人们都传说着:‘到四方台去的人都成仙了!’所以人们又称这四方台为‘仙人台’。可是谁家没了人,谁都焦急,管他成仙不成仙,还是得找亲人回来。但去找的人也从来没见过回来的。因此人们对四方台就害怕起来,都管它叫‘阴山望乡台’。这地方的人就把四方台当成比虎狼妖魔还可怕,有的赌咒盟誓时就说:‘我要怎么怎么样,叫我上四方台。’人若是快死了就说:‘快上四方台啦!’小孩子哭了,大人也拿四方台来威吓,说:‘再哭我送你去四方台!’这些话一直到现在还在民间流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