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第28/38页)

在执行死刑的过程中,刽子手们的态度变化十分微妙,似乎并没有某种确定的规则,而是在两极之间来回摆动。一开始这两个人十分坚决,不容K作任何辩解,紧紧地夹着他,也不让他挣扎。可是后来K停住了,那两人便也停住,仍然不放开他,却又变得遵从他的意志了;K要停他们就停,K要走他们便走,K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得到他们的应和。由于K一直在犹豫(只要不死就只能犹豫),他们也显得犹豫。他们一直在留心,只要K有选择的愿望,他们就让他作出自己的选择;K在他们的挟持之下是囚犯又是自由人,这也是他们的工作所追求的效果。K最后放弃了反抗,刽子手摆弄着他,想使他变得驯服;他们还将屠刀在他头顶上传来传去,想激起他自己动手。但K还是既不驯服也不能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他死到临头了还在幻想;刽子手们终于举起了屠刀。

以上过程可以看出,刽子手执行的是法的意志,而法的意志恰好是来自K心里的那个黑洞。这种意志在这篇作品里还比较隐晦,直到长篇《城堡》产生,它才渐渐地清晰起来,结构也更复杂了。

四 诗人的犹豫

摇摆在两极之间的诗人,总是处在要不要生活的犹豫之中。突围似乎不是为了打消犹豫,而是为了陷入更深、更致命的犹豫里。生活由此变成了最甜蜜的苦刑,思想变成了极乐的折磨。双重意志将他变为了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但也可以推断出他所获得的那种幸福也不是一般的人可以享受得到的。这一切都是由于他那超出常人的灵魂的张力,这种张力使他达到的精神高度,至今仍无人超越。

先王幽灵之谜——《哈姆雷特》分析

当人沉入那无边的冥府之际,就会有如先王的幽灵这样的鬼魂来同他相遇,这令人恐怖的幽灵,自身却处在深重的痛苦之中,地狱之火煎熬着他,未尽的尘缘仍在作反叛的妄想。他看上去信念坚定,目的明确,内面却包含着隐隐的无所适从。幽灵失去了肉体,他必须借助人的肉体来实现他的事业,幽灵要做的,就是对人的启蒙。然而人与幽灵相遇的可怕场面,现在是发生在大白天,发生在阴沉的丹麦城堡的平台之上了。追求人格完美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一个特殊的时刻,当他的精神支柱濒临崩溃之际,走到了他的命运的转折点上,这就是所谓的灵魂出窍。先王的幽灵给这位忧郁的王子指出的那条路,是报仇雪耻,让正义战胜邪恶,可是这桩事业却有着深不可测的底蕴。那是一条危机四伏、陷阱遍布的路,一条走不下去,只能凭蛮力拼死突破的绝路。先王的幽灵究竟是谁?他对哈姆雷特的启蒙又是如何完成的?这就要追溯哈姆雷特精神成长的历史了。

毫无疑问,哈姆雷特具有一种异常严厉的性格,他容忍不了自己和他人的丝毫虚伪。他从小给自己树立的典范便是他那高贵的父亲——一位地上的天神。当人在青年时代崇拜某位偶像般的个人时,他已经在按照偶像的模式塑造自身的灵魂。王子凭着青春的热血与冲动越追求,便越会感到那种模式高不可攀,而自己罪恶的肉体,简直就是在日日亵渎自己要达到的模式。那样一位独一无二的天神般的父亲,显然只能存在于哈姆雷特的精神世界里,他是哈姆雷特自身人格的对象化,是人要作为真正的“人”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不懈的努力之象征。然而哈姆雷特人格的发展终于遇到了致命的矛盾:当他用理想中的标准来看待自己,看待他的同胞时,他发现他已无法在这个世界存身,也失去了存身的理由。黑暗的丹麦王国是一个灵魂的大监狱,他早已被浸泡在淫欲的污泥浊水之中,洁身自好的梦已化为泡影,所有青年时代的努力与奋斗都像尘埃一样毫无意义。可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先王的幽灵却要他去做那做不到的事,即活下去,报仇雪耻,伸张正义。现在已很明显,先王的幽灵正是王子那颗出窍的灵魂,王子用彻底的理想主义塑造了多年的最高理念的化身。幽灵来到人间,为的是提醒人不要忘记理想依然存在,也为告诉人,险恶的前途是人的命运,因为今后的生涯只能在分裂的人格中度过,“发疯”是活下去的惟一的方式。幽灵没有将这些潜台词说出来,只是用咄咄逼人的气势逼迫王子去亲身体验将要到来的一切。启蒙从王子一生下来便开始了,也就是说王子的精神世界一开始就在幽灵的笼罩之下,此次的现身或相遇则是启蒙的最后完成,人和幽灵从此分隔在两个世界,遥遥相望,却不可分割。这样的境界是一般人承受不了的。所以王子的好友说:“想想看/无论谁到了这种惊险的地方/看千仞底下那一片海水的汹涌/听海水在底下咆哮,都会无端的/起种种极端的怪念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