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主义急流涌动(第6/6页)

从以上例证不难看出,草根性、非理性和抗争性,是民粹主义三大特征。仇官、仇智、仇富,是民粹主义的三个火山口。

当下中国,大众利益常遭官方侵犯,而民间组织活动受到严格限制,法制化表达渠道遭遇阻隔,结果促使民粹趋向于极端化和暴力化。这对中国并不是一个福音。

民粹主义具有反市场倾向,往往是专制主义的工具

民粹主义是对社会不公以及腐败的抗争手段。它的积极效应是平民参与,监督权威和精英。但是它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带有很大的破坏性,多数人暴政的结果是把社会拉向后退,给民众造成更大的伤害。学者吴稼祥说,民粹主义思潮对于社会,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作用,但对于制度化程度越低、转型越不彻底的社会,负面作用越大。

民粹主义往往是激情的、浪漫的。民粹主义在表面上是激进的,而在骨子里,是害怕竞争的保守力量,因而具有深刻的反市场倾向和反现代化倾向。尤其是,当大众被某些魅力型领袖控制利用的时候,民粹主义群众运动往往成为强制意志统一、压制个人权利的反民主的专制手段。比如俄国民粹派当年有句名言:谁不和我们在一起,谁就是反对我们;谁反对我们,谁就是我们的敌人;对敌人应该用一切手段加以消灭。

民粹主义并没有核心价值观,也不是一种独立的意识形态,因此有人称民粹主义是一种“空心化”的政治工具。民粹主义有时候是进步的工具,有时候是保守的工具,是民主主义者的工具,也是独裁者的工具,是左翼力量的工具,也是右翼力量的工具。这种种情况,都源于民粹主义的“空心化”,没有核心价值。民粹主义适用于各种不同的政治立场,也可以依附于任何一种意识形态。

民粹主义者常常高举反对压迫、要求公正的旗帜,但从前面举的例子可以看出,他们对于自己的对手或想象中的“敌人”所采用的手段,是不是新的压迫和新的不公正呢?

正因如此,一些人往往通过强调全民公决、人民创制权等民粹主义价值,对平民大众从整体上进行操纵和控制,以达成自己的目标。比如阿根廷的庇隆在得到民众大力拥护,走出监狱并上台之后,就把法治变成了武力统治,系统地破坏了作为民主制度之根本的言论、出版、集会和不受随意逮捕、监禁的自由,实施个人独裁。

为什么中国的民粹主义能够发展到“文革”的地步?郑也夫提出了一种解释。他在《知识分子研究》一书第二章“知识分子与大众”中说,中国知识分子接受了平等思想之后,产生了一种原罪感。他们认为社会的不平等使大众处于劣势地位,因而觉得自己对民众负有债务。在1949年之后历次政治运动中,知识分子在否定自身的同时,往往把大众理想化,认为大众代表着高尚的道德,于是在强烈的自责中提出学习大众,进而放弃了作为先觉者启蒙大众的使命,同时否定现存的教育与文化,不惜以一种文化废墟代替不平等、不完美的现文化。这种原罪意识造成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从而助长了社会上民粹情绪的滋长。

邓小平提倡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精英主义。中国改革的最大变化之一,是以精英主义取代民粹主义,结果是财富喷涌,经济暴涨。但是,精英群体也是鱼龙混杂。如果精英联手维护自身利益走向特权和腐败并且实施威权统治,也会刺激民粹主义加剧反弹,给社会造成不幸。

就社会变革而言,精英的主张常常是温和的、渐进的,但不应将渐进作为保护自身利益拖延变革的借口。至于长期使用刚性手段压制民间不满,更属下策。

中国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如果不积极抓紧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未来有可能出现民粹主义大动荡,精英群体将遭遇重创。就拿上面所举的杨佳袭誓案来看,江平也指出上海高院的判决在程序上存在着相关证据不公开、审判过程不公开等问题。这些问题,是刺激民粹勃兴的导火索。所以,在批评民粹的同时,应当进行司法体制改革,做到透明、公正,这才是缓解民粹情绪的正当途径。


1 《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第323页。

2 《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275页。

3 本段及下段引文,分见胡绳《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第177、179、123页。

4 塔格特:《民粹主义》,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27页。

5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26页。

6 《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22期(半月刊),第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