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归途(第5/26页)
“现在我们来谈谈耶稣的第二类神迹——诠释教义的神迹。这类神迹仅仅出现过一次。你知道是哪一次吗?”
“告诉我吧。”欧塞比奥柔声说。
“是耶稣在水面行走。那是独一无二的神迹。耶稣让众门徒上船先行。他们出发了,耶稣上山祈祷。夜幕降临。门徒顶着风奋力摇橹,不过并没有风暴,他们的生命不存在任何危险。漫漫长夜,他们艰难划行。破晓时分,他们看见耶稣朝他们的船走来,他的双脚踩在海面上。他们惊慌不已。耶稣让他们放心:‘是我。不要怕。’在马太的记述中,彼得问主他是否可以走到他那里去。‘你来吧。’耶稣说。彼得从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往耶稣那里去,但他感到风势很强,就害怕起来,并开始下沉。耶稣伸手拉住他,把他带上了船。迎面吹来的风就停了。
“为什么耶稣要在水面行走?他是要挽救一个即将淹死的灵魂,还是想施惠于某人的身体?都没有。彼得在水中的遇险发生在耶稣的水上行走之后。还有其他动机吗?清晨时分,耶稣从遥远的岸边开始了他神奇的行走,最初他只身一人,后来在海上除了门徒之外再没有旁人,因为船早已远离海岸。也就是说,这次神迹没有任何服众的必要。在水面上行走没有让任何人受益,也没有唤醒任何具体的希望。无人祈求,无人期待,甚至也无人需要。为什么如此反常的神迹会出现在福音书这样言简意赅、精挑细选的文本里?而且这次特殊的神迹很难被隐藏。它出现在两部对观福音书(7)《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里,还出现在《约翰福音》里。它是极其少见的在多本福音书里均有记载的神迹。它意味着什么,欧塞比奥,它意味着什么?在一个灵光乍现的瞬间,我顿悟了。”
他这才回过神来。一向如此。她滔滔不绝,他不知不觉就上了钩,像《圣经》故事里的一条鱼。她悟到什么了?
“我领悟到,从表面上看,耶稣行走于水面的神迹似乎没有价值。然而,如果我们意识到它是借一件事比喻另一件事——换句话说,是一则寓言——那么这个神迹就令人豁然开朗了。游泳是一项现代发明,耶稣那个时代的人还不会游泳。如果他们掉进深水,他们会沉下去淹死——这是不折不扣的事实。如果我们把水比作生命的经验,那么它也是宗教意义上的真理。男人和女人都是脆弱的,他们在自身的脆弱中下沉。耶稣不会下沉。一个沉入水中的人会自然而然地向上看。他看见了什么?当他被令人窒息的黑暗包裹时,他看见头顶上方能使人得救的明亮光线和纯净空气。他看见耶稣。耶稣站在那些在脆弱中挣扎的灵魂上方,给予他们救赎。这解释了彼得在水上的不幸遭遇:他只是凡人,所以会下沉。按照寓言的解读方式,它关乎我们的脆弱、耶稣的圣洁以及祂赐予的救赎,于是这个神迹显现出全新的含义。
“此刻,我问自己,为什么唯独这个神迹需要寓言式的解读?难道我们不能用类似的方式来解读施惠于人体的神迹,以获得更深的感悟?我从没这样想过。我真是个可怜的笨女人。我总以为耶稣疗愈身体的神迹确有其事。在我的想象中,耶稣真的治好了麻风病、失明和其他疾病,他也的的确确为上千人提供了食物。但难道主只是一个赤脚大夫和兜售面饼的小贩吗?我不这么认为。那些施惠于人体的神迹一定也有更深的寓意。”
“什么寓意?”欧塞比奥顺着她的话问道。
“除了象征永远的国(8),还能是什么?耶稣每一次神奇的疗愈都是我们最终归去之处的缩影,前提是我们守得住信仰。只要守住了信仰,你将从血肉之躯中获得解脱,你将永不受饥寒之苦。你明白这有多重要吗?”欧塞比奥大着胆子点了点头。玛丽亚的声音温暖舒缓,如黄油一般柔和。要是他能把它吃下去该多好。他瞥了一眼座钟。“耶稣行走于水面的神迹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阅读《圣经》。如果我们只是把福音书看成四名记者的报道,那么它们的内容就被简化了,寓意也削弱了。如果我们把福音书的语言视作比喻和象征,它们就能引导我们到达一定的道德深度,进而领悟真理。那就是耶稣自己使用的语言,对不对?他是如何教导世人的?”
“福音书里说:‘若不用比喻,就不对他们讲(9)。’”
“没错。遗失的羊的寓言、芥子的寓言、无花果树的寓言、酵母的寓言、撒种的寓言、浪子的寓言,等等。那么多的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