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晚上8:30~晚上11:00 (美国中部时间) 3(第7/10页)
管制室里……大家全都屏住呼吸……鸦雀无声……拼命祈祷……眼看两个绿色光点离得越来越近了。
无线电里传来一阵静电干扰的声音。“华盛顿中心,我是山毛榉……”突然,通话就断了。
欧文·瑞德芬是一个咨询工程师兼经济学家。虽然他是一个技术娴熟的业余飞行员,但毕竟比不上商用飞机的飞行员。
如果是航空公司的专业飞行员,收到华盛顿中心的指令后就会立马向右急转。他会从基斯的语气中明白事态紧急而立即采取行动,不会等着配平或回话确认,即使有疑问,也会放在事后。航空公司的飞行员会全力躲避眼下航路中心明确暗示的大危险,暂时不理会由此引发的小险情。他身后的客舱内,滚烫的咖啡可能会四处飞溅,餐食可能会摔得七零八落,甚至会有乘客受轻伤。之后乘客也许会投诉,需要道歉,受到责骂,也许还要接受民用航空委员会的调查。但即便运气一般,大家也都能平安无事。多亏飞行员行动迅速,大家的性命才得以保全。瑞德芬一家本来也可以躲过一劫。
航空公司的飞行员都接受过训练,有实际经验,早已习惯了快速准确地做出反应。但欧文·瑞德芬就不一样了。他是个凡事讲究准确无误的学者,习惯先思考再行动,习惯遵循正确的程序。他的第一反应就是给华盛顿中心回话,为此花掉了他仅有的两三秒钟反应时间。那架国民警卫队的T–33此刻已经做完第一个翻圈飞行,从下面直冲上来,撞到了瑞德芬那架飞机的左侧,伴随着一阵刺耳的金属撕裂声,山毛榉飞机的左翼被削掉了一大块。那架T–33也伤得不轻,机头被撞得散了架,继续向上冲了一小会儿。尼尔中尉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只匆匆瞥见另一架飞机,便纵身跳了出去,等待降落伞张开。在下面远远的地方那架山毛榉失去了控制,疯狂乱转,载着瑞德芬一家栽向了地面。
基斯双手发抖,又试了一次。“山毛榉NC–403,我是华盛顿中心。你听到了吗?”
基斯身旁的乔治·华莱士动了动嘴巴,却说不出话来。他的脸已经吓白了。
他们提心吊胆地看着雷达显示屏,两个绿点交汇在一起,突然开了花,然后逐渐消失。
佩里·扬特意识到出事了,来到他们身边。“怎么了?”
基斯的嘴变得干巴巴的。“我想是空中撞机了。”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凡是听到那噩梦般声音的人都希望自己没有听到,因为听到了便停留在脑海里,永远挥之不去。
欧文·瑞德芬坐在那架旋转着栽向地面的山毛榉驾驶座上,也许是无心之举,又或者是最后绝望的挣扎,他按下了麦克风上的发话键,一直摁到底。飞机上的无线电居然还能工作。
在华盛顿中心,从基斯紧急喊话时打开的操作台扩音器里传来一阵声响。起初是一阵无线电干扰的声音,紧接着是一串慌乱凄厉的尖叫声。管制室里的所有人都转过头来。他旁边的几个管制员的脸唰的变白了。乔治·华莱士不停抽泣。几位高级主管也急忙地从其他管制位上走过来。
突然,尖叫声中传来一个清晰的人声——充满了惊恐、绝望和恳求。最初,只能听清个别词。直到后来,把录音机里最后几句话反复听了几遍,才拼凑出这完整的一句话,那个凄厉的声音来自瓦莱丽·瑞德芬,她只有9岁。
“……妈妈!爸爸!……快想想办法!我不想死……哦,仁慈的上帝,我一直都很乖……求您了,我不想……”
所幸,这凄惨的声音停止了。
那架山毛榉飞机在马里兰州的里斯本村附近坠落,全部焚毁。一家四口的残骸被烧得无法辨认,埋在了一座公墓内。
尼尔中尉带着降落伞在五英里外着陆,平安无事。
这场悲剧牵涉的三名管制员——乔治·华莱士,基斯·贝克斯菲尔德和佩里·扬特——立即停职,等待调查。
后来,调查组认为,严格来说此事不能怪罪实习生乔治·华莱士,因为事故发生时他还不算一名合格的管制员。但他还是被解除了公职,自此永远无法从事空中交通管制工作。
年轻的黑人主管佩里·扬特被认定负全部责任。调查委员会花了好几天甚至几周时间,反复回放磁带录音,研究证据,评估扬特在重压之下几秒之内做出的各种决定有无不妥。最后,委员会认定他不应该花那么多时间监管那架西北航空727,而是应该在基斯·贝克斯菲尔德离席期间多花些时间监管乔治·华莱士。虽然当时佩里·扬特一人兼顾两头,但依然难辞其咎,因为他事先完全可以拒绝,但是他没有这么做。因此,扬特被通报批评,接受降职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