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六(第2/3页)

附带说一下,前面提到的平中作的“默默与君别”这首和歌在《古今和歌集》里按作者不详记载,“默默与君别”一句变成了“念彼常磐山”。另外《十训抄》[1]中认为这首和歌的作者是国经,文章这样写道:

时平乃极为骄横之人,其伯父大纳言国经之妻乃在原栋梁之女也,阴谋使之为己妻,后为敦忠卿之母,国经虽慨叹不已,然惮于世人评述,力所不及也。

念彼常磐山,一如岩杜鹃。

满腔情难诉,无奈藏心曲。

据说此和歌乃国经其时所作。

确实如此,作为和歌,比起“默默与君别”来,感觉还是“念彼常磐山”格调更高,而且想一想是国经老人写的话,悲哀之情会更深。不过推敲这个问题已超出了这篇小说的范围,就不管是谁写的了吧。只是正像这里所说的,因为时平是打定主意带走了夫人在原氏,当然第二天早上也不会让她回到大纳言那里去。非但如此,还让她住在预先装修好的正殿最里头的一间屋子里,对她百般宠爱,以至于第二年很快就生下了后来成了中纳言敦忠的男孩,终于世人也把这位夫人尊称为“本院夫人”了。软弱的国经看到这种情况也没能怎么样。据《今昔物语》记载:“他又妒又悔又悲又恋,世人皆知乃其自愿所为,然内心甚是怀恋。”他过着郁郁不乐的日子。平中更是不能释怀,一有机会就偷偷地向现在已是左大臣妻子的夫人大胆示爱。《后撰集》[2]第十一卷“恋歌”第三部里写有:“此女在大纳言国经朝臣家时,平中曾与之私下约定永结同心,后此女忽被赠予太政大臣(时平),无法互通书信。其有一子,年仅五岁,玩耍于本院西配殿,唤之,写于其腕上,令其回去示与母看之。平定文。”

海誓山盟今安在,新人不见旧人悲。

这首和歌就是最好的证据。在这首和歌的后面,还有一首题为“回复,作者不详”的应答和歌值得注意。

一切随缘无由定,梦里迷途不自知。

由于新夫人与国经和平中之间的这层关系,时平总是让人毫不松懈地戒备在她身边,提防有人接近她,这虽然不难想象,但平中还是成功地避过监控,让一个幼童为他传送了和歌。《十训抄》里写有“此女之公子,年方五岁”,《世继物语》里也记载有“写于公子腕上”,这个幼童就是夫人在原氏和国经之间生的男孩,即后来的少将滋干。在母亲被带到本院的官邸后,大概只有这个小孩被允许可以在乳母的陪伴下自由进出,或者是被放宽了限制吧。机敏的平中很早以前就留意到这点,就巧妙地讨好这个小孩。大概是某一天,当这孩子到本院的官邸来,在母亲住的正殿的西配殿玩耍的时候,平中正巧遇到,便立即托他传递的吧。平中想尽办法试图接近她,一有空闲就到这附近转悠,这不难理解。在少年的胳膊上写下和歌,可能是情况突然,没有现成的纸,或者是担心纸反倒会丢失散落的缘故吧。夫人看了以前的情人写在自己孩子胳膊上的和歌,哭得很伤心,然后擦掉了那些字,把“一切随缘”的应答和歌照样写在孩子胳膊上,吩咐孩子去让那位大人看,然后自己急忙隐身于幔帐后面。

平中用这种方法托小孩送和歌给得宠的左大臣夫人不止一次两次,《大和物语》中还记载着他写的其他和歌。

宿命难卜真情在,昔日恩义君忘却。

夫人好像也写了应答和歌,不幸没有流传下来。然而即使能够互通文字也不能会面,那般痴情的平中也渐渐失去了希望,自知无可挽回而断了念,他与夫人的关系也无疾而终。这个好色之人的心就再次转向了以前的另一个恋人侍从君。她作为左大臣家的女官也同样住在本院的官邸,所以既然夫人那边毫无希望,作为平中来说也不想垂头丧气地空手而归。自己原本就不讨厌那个人,在这种时候如果不把那个人弄到手,自己这个男人也太没用了吧,恐怕他是这样想的。但是不止一次地捉弄过他的侍从君现在更不可能轻易地喜欢上平中。如果那时候平中即使被她捉弄,也不失去热情地一心一意追求她,就一定会通过考验而得到她的许可,可是由于中途走上了歧路,惹得对方不高兴,耍起了性子,现在不管平中说什么,对方都非常冷淡,根本不理睬他。

一个恋人被别人夺走了,又遭到另一个恋人的断然拒绝,平中为了保住风流公子的面子,拼命地向侍从君哭求,由于此过程过于繁琐,就不在这里一一赘述了。读者们应该很容易想象到,自尊心超强,尤其以捉弄男人为最大嗜好的侍从君,肯定又像以前那样,甚至加倍地对平中施以苛刻的考验,平中格外坚忍地承受了一次次的考验,总算让她的自尊心得到满足。终于平中的愿望得以实现,享受到和这个倾慕已久的对象幽会的乐趣了。但那以后这个喜欢捉弄男人的女人仍旧恶习不改,动不动就想出别出心裁的恶作剧来寻他开心。当没达到目的的男人垂头丧气地回去时,她在其身后又伸舌头又做鬼脸,三次当中必然会有一次这样做,最后平中也急得发了脾气,心想:“该死!真可恶,总是被她捉弄,对这种女人怎么还不死心呢?”可是几度下决心,几度又屈服于她的诱惑,总是如此重复。在《今昔物语》和《宇治拾遗物语》[3]中出现的那个有名的逸闻,可能就是这个时候的事情吧。听说这个逸闻在已故的芥川龙之介的著作中也曾出现过,所以可能有许多读者已经知道了。在此,为了那些没看过那本书的人,再讲一下这故事的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