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在哪些情况下,义务感应当是我们唯一的行为原则,以及在哪些情况下,它应当获得其他动机的赞许(第5/5页)

[19]译注:参见本书第7篇第2章第4节有关曼德维尔(Mandeville)的讨论。

[20]译注:Cicero(106-43BC),罗马政治家、哲学家与演说家。

[21]译注:指法国与英国的朝廷。

[22]译注:Jean-Baptiste Massillon(1663-1742),著名的法国宫廷牧师,于1717年被任命为ClermontFerrand主教。

[23]译注:Nicolas de Catinat(1637-1712),法国将军与元帅,以人道与温和对待败北的敌军闻名。1701年统率法军在意大利与萨伏伊(Savoy)大公国的军队交战。

[24]译注:Epictetus,约生于公元50年,约卒于120年,希腊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

[25]译注:Jean Baptiste Racine(1639-1699), 17世纪法国诗人与悲剧作家。

[26]译注:Voltaire(1694-1778),法国哲学家与文学家。

[27]译注:Samuel Richardson(1689-1761),英国著名的书信体小说作家。

[28]译注:Pierre Maurivaux(1688-1763),法国喜剧和小说作家。

[29]译注:Marie-Jeanne Riccoboni(1713-1792),法国著名的书信体小说作家。

[30]译注:Zeno of Citium(333-262BC),希腊哲学家,斯多葛学派的创始者。

[31]译注:Chrysippus(280-207BC),希腊哲学家,斯多葛学派的第三代领袖(232-207BC)。

[32]译注:见第132页注①。

[33]译注:出自英国诗人Thomas Gray(1716-1771)所写的Epitaph on Mrs. Clerke,原文为“A pang,to secret sorrow dear”。该句应为“A pang, dear to secret sorrow”的诗韵倒装。

[34]译注:参见本书第1篇第2章第1节。

[35]译注:参见本书第1篇第3章第3节第1段。

[36]译注:要了解这两句似乎过于简略的陈述的意思,读者也许必须特别注意,那个回想起我们的感觉能力的“我们”有双重的身份。它除了是回想动作的主词之外,更是作为回想者的我们的旁观者。正在进行回想动作的“我们”是否觉得满足或羞愧,取决于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对我们的感觉是否同情,或者说,取决于作为旁观者的“我们”的感觉是否和作为回想者的“我们”的感觉一致。

[37]译注:Antonin Nompar de Caumont, comte de Lauzun(1633-1723)。这位仁兄据说曾因追求年纪比他大好几岁,而且地位也高他好几阶的法王路易十四的堂姐为妻,而触怒路易十四,以至于1665年被关在巴士底监狱里长达6个月。1689年,他又因选择结交不适当的女朋友而再一次被路易十四关进巴士底监狱。1671至1681年,他因为追求某位不该由他追求的富有的女继承人,而被关在法国人占领的意大利Piedmont的Pinerolo要塞长达10年。

[38]译注:这一段King Pyrrhus和他的大臣Cineas之间的对话出自Plutarch(46-120,古希腊传记作家)之Parallel Lives。

[39]译注:从前在西班牙中北部的一个王国。

[40]译注:Seneca(4BC-AD65),罗马政治家、斯多葛派哲学家及悲剧作者。

[41]译注:Nicolas Malebranche(1638-1715),法国哲学家。

[42]译注:关于道德感的概念,参见本书第7篇第3章第3节。

[43]译注:作者在此阐释“理智”在人类道德现象中真正扮演的角色。请参考本书第2篇第1章末了之附注。

[44]译注:Jupiter,罗马神话中的主神,为天界的主宰,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宙斯(Zeus)。

[45]译注:指Jean-Baptiste Massillon(1663-1742),著名的法国宫廷牧师,于1717年被任命为Clermont-Ferrand主教。作者在本篇第2节末了时也曾引用马西勇的传道讲词。

[46]译注:参见本书第1篇第2章第3至第5节。

[47]译注:Jean Fran ois Paul de Gondi, Cardinal de Retz(1614-1679),法国神学家。在本书第1篇第3章第2节,曾经被引述过。

[48]译注:指发生于1572年8月24日法国巴黎天主教徒屠杀雨格诺教徒(Huguenots)的惨案。当天为耶稣十二门徒之一圣巴尔多禄茂的纪念日。

[49]译注:教友派信徒信奉绝对和平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