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8章(第7/7页)
萧景曜对此早有准备,划分出了种种要求。朝廷养大的孩子,长大后当然不能那么轻易地就被认回去。若是查出父母是故意丢弃孩子的,那就以故意讹诈闹事将其捉拿,还得将这么多年养育孩子的钱归还给朝廷。
除此之外,这些孩子长大后,前十年,每年都该给慈幼局一部分银钱。
这真不是萧景曜心狠,而是时代背景不同,相应的规定也该随之改变。这年头儿,哪怕去找个手艺人拜师学艺,当个小学徒,都不是那么好当的。前几年一直得为师傅做白工,和师傅家里的长工没有区别,哪怕被打死,都没办法讨个公道。
相比之下,慈幼局教孩子手艺这事儿,就足够仁慈了。他们赚了银子,又回馈给慈幼局一部分,也是强化他们和慈幼局之间的联系,到时候师兄带师弟,也能自成一派。
研究院的成果给了萧景曜极大的信心,萧景曜一直坚信,工业时代来临的那一天并不远。
等到生产力上去了,各地的工厂定然遍地开花。到时候,各个工厂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也是巨大的,再加上大齐又会拿下高黎和交趾等地,开海禁,发展海上贸易。
可想而知,未来大齐的经济会有多繁荣。若是抓住了这个机遇,老百姓的生活也会发生不小的改变,起码能比现在过得更滋润些。
老百姓兜里有了银钱,自然而然又会添置些东西,促进了消费,形成良性循环。
如此一来,变革也是悄无声息。等到科技树点亮到一定程度,又是一次社会大变革,大家的生活方式定然会更便捷。
大齐只要一直保持这个节奏,就不用再担心养慈幼局的孩子会给国库增添太多负担的问题。
新生人口就是新的劳动力,人口才是最重要的,没有大量人口生产的价值,国家都存在不了。哪怕是后世的华夏,那也是吃了人口红利才飞速发展的。
从宏观角度来说,保持人口健康增长,也是提升国力的一种方式。从更符合当下的价值观来说,这是仁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期盼的大同社会,不就是如此吗?
萧景曜有依有据地说服了所有反对的人。
正宁帝仔细思考了良久,决定继续相信萧景曜一回,谨慎点头道:“那便现在京城试试。若是可行,再让各地效仿。”
萧景曜闻言大喜,立即谢恩。其他官员也纷纷称赞正宁帝为政仁德,是万民之福。
但在这么个高兴的时刻,偏偏有人来坏萧景曜的好兴致。
陆含章因为久久不得志,纵情声色,游走于各大青楼之中,每天喝得酩酊大醉,常有和名妓的风流轶事传出来。
本来这事儿和萧景曜没关系,但陆含章接连写了好几首诗赞美女子的三寸金莲,就让萧景曜不得不将注意力放在这个陆含章憨批身上了。
大肆鼓吹三寸金莲,陆含章想干嘛?
萧景曜的警报雷达开始嗡嗡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