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9章(第7/7页)

府学学子们每次看着萧景曜的名字都忍不住叹气,人和人的差距,怎么可以这么大!

快到过年的时候,府学也要放假了。萧景曜一边收拾东西,一边和同窗们道别,相约年后回府学时,各自带上点特色点心,回来后一起去茶楼喝杯淡茶,顺便再比一比各自在家中所作的文章。

萧景曜不知道的是,在他回家过年的时候,有关他的消息,竟然传进了正宁帝耳朵里。

官员每到年底都有一次考评,三年一个大考评,根据考评的高低进行调动。

快到年关,各地的折子也进了京。

萧景曜这个小三元之事,当然不足以呈上御案。但萧景曜的年纪很讨巧,他在正宁帝登基那年出生,按照规制,新帝登基后第二年才改元。所以今年是正宁十年,萧景曜也正好十岁。他还达成了小三元的神童成就。

种种因素加起来,萧景曜这个神童,在正宁帝那里就比较讨巧。至少彩头比较好,能让正宁帝笑一笑。

以严知府刚正不阿的性情,自然不可能特地上折子拿萧景曜邀功。但常明府隶属于雍州,雍州知州多年无建树,知道了萧景曜的神童事迹后,忙不迭地给朝中上了折子。

治下出了个神童,他这个知州文教有功,可算有能给自己长脸面的东西了!

正宁帝看了折子后略微有些惊讶,神童虽然罕见,但放眼整个大齐,也不是没有。但像萧景曜这样能拿下小三元的神童,那就十分罕见了。

再一算萧景曜的年纪,正宁帝果然很高兴,“朕刚登基,便有神童降生。这是吉兆,朕果然是天命所归。”

公孙瑾正好在一旁,听了正宁帝这话便笑道:“陛下登基以来,大齐风调雨顺,又轻徭薄赋,百姓人人感念陛下仁德,又何须一名神童来证明陛下是天命所归。”

“爱卿所言甚是。”正宁帝是个性情宽和的帝王,笑呵呵地点头道,“不过这萧景曜的出生,也算是个好兆头,可以让朕乐一乐。”

公孙瑾也笑,“这萧景曜也确实有几分聪慧之处。”

“哦,听爱卿所言,莫非你曾见过这位神童?嗯,对了,前年院试,爱卿正是去了常明府当学政。若是爱卿曾见过萧景曜,应当是那年去常明府之时。”

“陛下英明。”公孙瑾恭维了正宁帝一句,笑着将萧景曜当年是如何想办法收集证据,惩治贪官一事说了。

正宁帝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大笑叫好,最终收了笑,敲了敲桌子,沉吟道:“他既入了府学,且看他日后能否通过乡试,进京赶考。若是他能来到朕眼皮底下,到时朕再好好考考他。”

公孙瑾不由摇头失笑,“要到陛下眼皮子底下可不容易,萧景曜还得过完会试,才能在殿试上得见圣颜。陛下若是再故意考他,怕是会把他吓得不轻。”

正宁帝顿时哈哈大笑。

笑完后,正宁帝便将萧景曜抛在了脑后,只在脑海里记住了他的名字。若是萧景曜三年后能顺利通过乡试,进京赶考,说不准正宁帝在听到他的名字之后,会再次想起他来。

而现在,萧景曜在正宁帝心里不过是一个微弱的神童印象,很快就被更繁重的公事掩盖了过去。

公孙瑾回去后又给萧景曜写了一封厚厚的信,再三叮嘱萧景曜一定要勤学苦读,争取三年后进京同他见面。信的末尾,公孙瑾轻描淡写提了一笔:陛下已经知晓了你这么个神童,对你很是看好,十分希望你能凭本事来到陛下眼皮子底下。你要更加刻苦念书,千万莫要辜负了陛下的期待。

萧景曜吓得手里的信封都掉了。谁?谁知道了自己的存在?自己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神童而已,放在常明府算罕见,正宁帝见多识广,怎么会突然知道自己的事迹了?

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