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人工智能(第3/8页)
现在的计算机当然可以击败象棋大师,从“深蓝”击败加里·卡斯帕罗夫起,这一点就毋庸置疑。智能手机上的普通象棋软件也能轻松击败普通棋手,但是“深蓝”专家坎贝尔指出了一个阿瑟·克拉克和斯坦利·库布里克不太可能想到的Hal和弗兰克·普尔对弈的细节,那就是人类棋手和计算机会用迥然不同的方式下棋。人类棋手在对弈中展现出一种智慧:人类可以把规则、策略和经验整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考虑接下来的走法,这种整体分析能力是计算机所不具备的。
相较之下,类似于“深蓝”的高水平计算机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智慧,计算机做的只是在短时间内得出上亿种不同的走法,为不同的走法赋值,然后考虑哪种走法最优。“深蓝”并不“理解”象棋,也不理解“兵”是什么,或者哪些才算妙招,“深蓝”只会给出后续的可能走法,并通过赋值权衡这些走法的优劣。如果计算机真的可以考虑到所有可能的结果,它看起来也许是不可战胜的。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象棋棋子所有位置的组合数量可能比宇宙中所有原子的数量还要多。
通过研究电影中30秒左右的象棋对弈片段,像坎贝尔这样的专家可以看出来Hal是哪种类型的棋手——像人还是像计算机。答案是,它的思维方式更像人类,这显然可以使它轻松击败普尔。一台性能普通的个人电脑上现成的象棋软件也可以轻松做到这一点,并不需要真正的人工智能。然而,电影中的Hal还展示了类似人类的行为。导演库布里克用了1913年在德国汉堡真实发生过的棋局,原因在于,作为象棋爱好者的库布里克想让棋局更加真实。
尽管坎贝尔这样认为,但电影中Hal的下棋方式并不能证明它有真正的人工智能。从理论上说,这样的下棋方式可以由事先输入了上千棋谱的“深蓝”或者其他大师级的象棋软件实现。虽然某盘棋也许不在“深蓝”的数据库中,但Hal完全有可能有1913年的那局棋的相关信息,并在开局的时候利用了棋谱的走法(如果Hal连上网络就更有可能了,然而编剧克拉克和库布里克在那时绝不可能想到这一点)。但是,普尔不会按照1913年失败一方的走法一直走下去,而且在真实情况下,棋局肯定会有所改变,但最后的结果有可能不变。
简单地再现已经发生过的棋局并不实际,而且这也不是“深蓝”或者其他会下象棋的计算机的目标。坎贝尔指出,程序往往会认定它们的对手也会用最佳走法。可是类似的游戏也包含陷阱圈套,也就是说,普尔也许会故意选择非最佳走法。类似的陷阱走法对计算机来说很陌生,正因如此,坎贝尔说Hal是在用真正的智慧下棋,或者相比典型的象棋程序,Hal会更多地利用已有的棋谱。
虽然下象棋确实证明了Hal的智能,但下棋并不算是多功能计算机的一个重要功能。下象棋或许能愉悦身心,但它并不能让飞船持续飞行,也不能让船员保持健康。Hal的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类似人类的能力是口齿清晰的谈吐。在电影中,让配音演员读出Hal的台词固然不难;但在现实中,让机器有能力进行有意义的谈话交流何其困难。在制作电影《2001太空漫游》的20世纪60年代,我们对机器能进行智能谈话的预测太过乐观。
这里面有两个大的技术难关和一个小的技术难关,其中小的难关是让Hal流利地谈话。机器人式的讲话方式已经成为物理教授和媒体宠儿斯蒂芬·霍金的标志性声音,虽然现在的语音系统日新月异,但霍金还是沿用了这个有高度识别性的系统。尽管声音生成器和人类声音的区别仍然比较明显,但现在的声音生成系统完全可以清晰流畅地阅读几乎所有文本。
我在使用车载导航仪的时候就切身感受到了这项技术的发展。第一代系统基本上是按音节发音,第二代就好多了,但不能准确念出比较复杂的类似“赛伦塞斯特”的地名,还会把名为11A的路口念成“十一啊”。现在的第三代系统可以轻松准确地念出所有地名,而且发音与真人无异。另外,虽然《星际迷航》和《2001太空漫游》几乎是同一时间拍摄的,但是《星际迷航》里的计算机语音系统比Hal要生硬得多,即便《星际迷航》描绘的是2251年左右发生的事情。在真实的世界中,刚进入21世纪,GPS语音系统就足以和真人发声相媲美了。
人类对无生命物体能说话的幻想可以追溯到荷马的年代,那是中世纪最有名的谣言之一——会说话的铜人头像。铜人头像的所有者是早期的一些科学家,包括10世纪法国教皇西尔维思特二世,13世纪巴伐利亚的大阿尔伯特,和英国的罗杰·培根,他们在当时常被视为有法力的魔术师。事实上,罗杰·培根对故弄玄虚的魔术师深恶痛绝,更倾向于从科学的角度观察世界。在他死后,他的事迹一度被神化。在16世纪,他的奇闻逸事被写成故事公布于世,即《著名修士培根的历史》(The Famous Historie of Fryer Bacon)。这本书中提到了培根建造铜人头像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