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第8/13页)
夏继成笑了,一丝欣慰,一丝释然。他踩下油门,车子很快便消失在了暮色里。
顾耀东湿漉漉地站在路灯下,看着沈青禾朝自己走来,总算松了口气。她真的安然无恙。
两个人站在路灯下,都有些不自在。
“你来找我有事?”沈青禾先开了口。
顾耀东看了看周围,将她拉到远离路灯的地方,然后从兜里拿出了那颗琉璃小花。
“这是我捡到的。”顾耀东盯着她,“在树林里。”
沈青禾看上去一脸不解:“这是什么?”
“你发夹上的花。我不会认错的。树林里开枪的人是你吗?”
“我不明白你在说什么。”
“我不想打探你的身份,只想知道邵先生是不是被你救走了。”
沈青禾有些生气:“顾警官,你这样的猜测会给我惹麻烦的。”
顾耀东很诚恳地说:“这两天我们一起遇到的事,我没告诉过任何人,包括夏处长,你是可以相信我的。”
他还想再说什么,沈青禾从兜里拿出了一枚发夹,上面的三颗琉璃小花完好无损。“你捡到的东西根本不是我的,我没去过树林,更没开过枪。你让我怎么回答?”
顾耀东看着那三朵小花在发夹上熠熠生辉,愣住了。
“这种发夹是最普通的款式,大街上很多女孩子都有。单凭这个东西就断定我是你要找的人,这太武断了。”
希望变成了失望,他有些泄气:“这么说,邵先生还是生死未卜。”
沈青禾觉得自己有些不近人情了,于是缓和了口气:“明天大会就结束了。等回了上海,邵先生的下落肯定能弄清楚。会场里还有那么多作家文人需要保护,你不能为了一个人整天心神不定啊!”
顾耀东这才一副醍醐灌顶的样子。
“如果顺利,我明天也能返回上海。最后一天了,我很忙,估计你也会很忙。顾警官,我们上海见吧。”
顾耀东笑了:“上海见。”
沈青禾心情复杂地朝客栈走去。“上海见”,这三个字如同空军飞行员挂在战斗机上的照片,是她最大的牵挂。她眷恋上海,但每一次离开时,她也做好了不能再见的准备。
转眼就到莫干山文化交流大会的最后一天了。参会人员在主楼门口拍大合照,太阳明晃晃地照下来,一群警员用力举着明晃晃的反光板。
杰克:“高点!再高点!”
顾耀东将反光板高举过头。相机一闪,晃得他躲在反光板后睁不开眼。
内政部官员激情澎湃地喊道:“现在我宣布!经过和平、友好地探讨,本届莫干山文化交流会圆满结束!今天晚上,内政部将在餐厅举办晚宴,为诸位践行!”
掌声四起。文人们互道珍重,官员们四处赠送礼物,表达感激之情。这几天在交流会上,人们尽情讨论了政治和经济,表达了对国民政府的不满和期待,表达了对停止内战的渴望。内政部非但没有任何为难,态度还异常谦逊。于是人们相信这场莫干山交流是一次成功的对话,回上海后,一切都会好转起来。
人们相互握着手,仿佛之前发生的一切只是一场梦。只有顾耀东一个人站得笔直,充满质疑地盯着每一丝风吹草动。
夏继成走过来,“啪”地打了一下他的警帽,帽檐挡住了顾耀东的眼睛。
“放松点!别瞪着眼睛看谁都像犯人!”
顾耀东扶起警帽,还是一副随时准备应战的样子。
杰克举着相机过来了:“夏先生,我可以给你们拍一张合影吗?”
夏继成立刻换了副笑脸:“当然可以!”
他亲热地搂住顾耀东的肩膀。顾耀东板着脸站得笔直。
夏继成小声说:“王处长答应把你放出来可是有条件的。最后一天了,别给人家添麻烦。”
顾耀东还是绷得笔直,像个兵马俑:“处长,您不知道这几天莫干山发生了什么。突然的风平浪静才是最可怕的。”
杰克按下快门,于是画面定格了夏继成的笑脸和顾耀东正义凛然的黑脸。
一辆黑色轿车开进会场大门,停在了远离人群的树下。车窗摇下半截,车里的人望向远处的丁放。
几名青年作家正拉着丁放照相,一名警员跑了过来:“丁小姐,你有电话。”
电话是打到王科达房间里的。警员将丁放领进来后便离开了。王科达把电话递给丁放:“是丁局长。”
父亲严厉的声音从话筒里传来:“我派了车去莫干山接你,车已经到楼下了。马上收拾行李回家。”
“我明天和大家一起坐警局的车回来吧,我不想搞得那么特殊。”
“这次你必须听我的!否则我不会再同意让你一个人住在外面。”
父亲说得不容商量,几乎是在命令。电话那头“咔哒”挂断了,丁放只能也无奈地挂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