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梁山,挥斥方遒(第2/3页)
现在,我需要对宋江这个人进行一个定性的评价了。
其实像宋江这样的土匪头子,无论是在组织架构上,还是在管理模式上,都对梁山进行了有效的改造。正因为如此,才成功实现了招安目的。
一般而言,在清平世界,土匪组织不可能壮大起来,这是由土匪团队的价值观、组织方式以及管理模式决定的。
王伦时代的梁山,就是为打劫而打劫,他们没有价值观,其组织方式就是一个老大,加几个老二的方式。在资格排序上,他们有差异,但在权力大小上,并不存在上下级的关系。在《水浒》故事中,很多小的山寨,就是几个合伙人,带着一群土匪去抢劫的模式。
到了晁盖时代,随着精英人物越来越多,梁山的人事结构越来越复杂。如果仅仅靠个人威信去维系这个组织的壮大,恐怕非常艰难。所以,宋江在没当老大的时候,就对自己当老大的合理性,进行了非江湖化的改造。
一个大规模的组织,仅仅靠江湖聚义,不可能建立真正的信任感。江湖讲究的是平等,是意气,这么多老大,远近亲疏就是一个问题。花荣一上山,对晁盖不以为然,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这个时候,晁盖就需要对组织加以改造。
人少的时候,论资排辈很容易,人多的时候,论资排辈就很难。尤其是晁盖这样的老大,他并没有尺寸之功,凭什么让那些人对他俯首称臣?一旦大多数人认为他不合格,就会发生火并老大的悲剧。王伦是这么死的,其实晁盖也步了王伦的后尘。
宋江的优势是,在人多的时候,他在当老大的问题上,用天意取代了人意。他假借回乡接父路遇九天玄女,以及日后用石碣排座次,都在解决自己当老大的合理性问题。
其次,宋江提出了自己的发展目标。这么大的一个组织,往哪里走,是一个问题。如果就是打劫过往客商,肯定养活不了梁山。如果造反,还没有这么大的实力,所以宋江采取了骚扰朝廷的办法,通过给朝廷捣乱的方式,让朝廷对他们进行招安。这就让梁山头领们有事干了,他们得对付目标产生的危机,把天天琢磨人,尤其是琢磨老大,转变为天天琢磨事。
再次,宋江对人员进行了有效调整。在王伦晁盖时代,大家排序虽然不一样,但地位基本一样,都是兄弟们的大哥。到底谁负责什么,完全没分工,属于盲目无序的工作状态,来了就抢。其实一个组织壮大了,就要提出符合组织资源的目标,而后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安排组织结构,对人员进行明确的分工,才能更好地将一个团队打造出战斗力。
分工还涉及另一个问题,就是能力有大有小,所以宋江对梁山实行了层级管理,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不仅政治地位有差别,而且实际岗位的差别更大。这样分工,不但避免了各路头领不分功劳大小、能力大小,通吃大锅饭的悲剧,也缩小了个人管理的规模。此时,他只要对三十六个人进行集中管理就可以了,剩下的,则交给那三十六人进行管理。
宋江的这些做法,使他不同于一般的草莽英雄,并帮助他避开了江湖聚义内部的组织困境,使梁山在做大之后,既没有分裂,也没有被朝廷干掉,更没有出现自己人与自己人火并。
不过,宋江的这些做法也未尝是完美的,他有很强的局限性。
梁山之所以不能成为一支真正对抗朝廷的力量,既有社会大趋势的原因,也有宋江的个人因素。面对梁山这样一个江湖聚义的组织,他的个人威信和能力不能解决内部派系的纷争,从而让大家都在一个平等的规则下运作。梁山这个组织的纪律,其实是宋江的个人要求,和朝廷相比,他们缺少壮大自己的合理性,很容易人亡政息。
一言以蔽之,宋江这个梁山队伍,缺少组织的纪律性。这些好汉团结在宋江周围,是为了利益,而不是共同的社会理想。由于宋江并没有给好汉们做多少思想工作,大家还是一种短期的利益共同体关系,而不是为了理想走到一起的“同志关系”。只要宋江这个核心人物一出事,短期利益共同体缺少了平衡自己利益格局的权威人物,这个组织就会迅速崩溃。别说跟朝廷对抗,就是招安这个对好汉们实际上比较有利的目标,也会成为泡影。
不过,从招安的角度看,宋江能带着梁山走到这一步,已经非比寻常了。
宋江这个人,的确是封建社会难得的人才,他志存高远,胆气过人,凭借着自己小心翼翼的经营,从一个基层公务员,成长为一个让朝廷不得不考虑的民间组织头领,最后纳入到封建统治集团之中。他的一生,可谓是历尽了千难万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