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写檄文李治斥王勃 救非法子安坑老爹(第2/3页)
他跟同僚不和,写文章骂人,到最后,同僚中没有一个能跟他对眼的。
王勃本该离去,可一件事情的发生,让一切发生了改变,也造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美丽传说!
【王勃,救救我】
有一天,王勃的住所忽然慌慌张张闯进一个人,是他的手下曹达(官奴)。曹达说他杀了人,现在满城正在搜捕他,他想了一圈,只有王勃能够救他,所以就跑到这里来了。说完,曹达可怜巴巴地望着他。王勃觉得,这个曹达虽是罪犯,但也是自己为数不多能说几句话的人啊。
于是,他做主,将曹达藏了起来。
但王勃不惊死人死不休,几日后,他已经被这事折磨得精神错乱,等送走曹达后,又觉得自己做事太过鲁莽。为了逃避罪责,他干脆说有事要找曹达商量,把人家叫来,一刀了断了曹达的性命。这事根本就没考虑清楚,接着就被人发现了,因犯了死罪,王勃锒铛入狱,准备秋后问斩。
【一些牵连】
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八月,秋高气爽。
秋天的景色真是太美了!
所以,八十岁的高阳郡公许敬宗选择在这一天死去。
这也引发了太常博士们广泛、深刻的讨论,大家开始针对许敬宗的墓志铭、谥号进行意见交流,有人认为,许敬宗一辈子抛儿弃女,龌龊无比,按照《谥法》规定,名与实爽曰缪(名声和实际相悖叫缪),那就给他个“缪”,号为许缪公可也。言罢,有人暴跳如雷地跳出来反对,“袁思古与许公有仇,臣请求改谥!”
众人被许彦伯(注意他的姓)给雷住了,李治微微点了点头,让最为博学的太常博士王福畤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王福畤的观点是,谥号关系到千年的荣辱,如果真如彦伯所说,就该照律法来;如果不是如此,再怎么着也不能随便改谥号。
王福畤这样说,让有些人不习惯。
退朝后,户部尚书戴至德迎着王福畤就来了,劈头便问:“高阳公(许敬宗)对你有知遇之恩,你怎么就能让他谥号成‘缪’呢!”王福畤莫名其妙地瞧着戴至德。是的,许敬宗的确推荐过他,但仅仅因为这个,就置天下道理于不顾了吗?
望了片刻,王福畤不急不火地说道:“晋朝司空何曾,忠孝两全,可就是因为日费万钱,秦秀便给他谥号‘缪’。高阳公忠孝不如何曾,酒、色、财、气却比何曾厉害,谥号‘缪’已经很对得起许家了!”
言罢,他恭恭敬敬地退下去了。留下戴至德一个人在那里想不通,一个人,可以为了什么而出卖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吗?
他不明白!
后日进行的会议,群臣对抗不绝,李治在上头也满脑门儿流汗。
眼见没个结果,有最终决定权的礼部尚书阳思敬折中了两种想法。这两种想法,一个代表武皇后、李治、许敬宗亲友,一个代表朝廷不讲情面的道理派。阳思敬最清楚,如果皇帝真的想给许敬宗“缪”,上次会议就该定论了,可他没有。
谏如流和自我意愿如果真起了那么大的冲突,就该中和一下两方的意见。
“按照《谥法》规定,知错能改曰“恭”,臣请改谥为‘恭’!”
李治拍案,就这么办!
武皇后开始发威,她先保住了李义府的余脉,又力挺许敬宗。而刚直不阿的王福畤被下放,安排到了雍州担任司户参军,但怎么算都还风光。
可就在一年后,王勃犯了死罪,让他这个当爹的没脸见人。
他经常教育孩子为人的态度,就算求官也不能通过父辈,只能自己努力。他死都不会想到,自己的孩子竟然能干出这么弱智的勾当。因受孩子牵连,他在雍州工作不到一年,就被贬到了交趾(越南),去几千里外的地方当一个小小的县令。王福畤的几个孩子都很有出息,只有王勃一直晃荡,还连累了爸爸。
王福畤心情很差,尤其是到了快行刑的日子,他每夜都睡不着觉。
【阁中帝子今何在】
许敬宗死了,武皇后很快就忘记了他。
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八月,武皇后撺掇李治举行大规模祭祖活动,顺便提升一下武家地位,再笼络百官人心,于是大赦天下。武则天这么做有两样好处:第一,提升自己的形象;第二,王勃就这么出狱了。但是,王勃的老爹却被他害得很惨,因为交趾需要人,所以,作为一名刚直的官员,王福畤也就继续待在这满是雨林的地方。
王福畤,你不需要回来!
二十四岁,王勃很难过,本该风华正茂。
爷爷(王通)的书还没写完,王勃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完成了爷爷的遗作。他写了《续书》十六篇,刊成二十五卷发行。紧接着的这段郁闷期,他又撰写了《周易发挥》五卷、《唐家千岁历》《合论》十篇、《百里昌言》十八篇……因为写东西本来神速,所以在别人为他磨墨的时候,他往往裹起被子蒙住头,等笔墨纸砚备齐,他从床上爬起来,一挥而就,文不加点地完成一大篇,旁人还找不出任何需要改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