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李义府谋害褚遂良 杜正伦敲击李义府(第2/3页)
这要放在别的时候,指不定就让皇帝给办了,但李世民大悦,赏赐杜正伦二百匹彩缎。李世民喜欢和读书人一起聊天吹牛,置办的小宴席上有四位常客。
他们分别是韦挺、虞世南、姚思廉、杜正伦。
等李承乾党上太子后,杜正伦就成了太子左庶子,出入两宫,掌管机密,以办事靠谱着称。
李承乾是个怂人,你懂的。
李承乾因不听劝谏,在李世民面前坑了杜正伦一把,将他害到了交州(越南北部)当都督。李治即位以后,念及杜正伦人才,擢为黄门侍郎,兼崇贤馆学士,同中书门下三品,再兼职度支尚书,知政事。又迁中书令,封襄阳县公。
原本兼中书令的李义府,对杜正伦这种抢权的行为十分不满。
他恨杜正伦,但绝非只因工作上的事情。
李义府年轻的时候,官职小,杜正伦一向看不起他。如今位列宰相,李义府的声望压不过杜正伦,朝会上,只要李义府提出的建议有瑕疵,杜正伦必定站出来怒斥一番,这让李义府活得很不自在。
DTTV采访李义府曰:“李先生,请问您是如何看待杜正伦压制你的那种行为的?”
李义府曰:“忠臣枉于奸佞,义府有何畏惧!(忠臣往往就是被奸佞镇压,我李义府怕他作甚!)”
李义府能说出这么不要脸的话,在于他很确信自己是受李治信赖的。也因此,他为满门子弟都求了官。他的儿子、孙子、侄子、外甥、侄子的儿子、外甥的儿子……都已经拥入朝廷,成为大官。那些褯子都还没拿下来的娃娃,也被李义府定成了高官,享受朝廷重臣的待遇(诸子孩抱者并列清贵)。
李义府的媳妇们和嫂子们,卖官鬻爵,朋党林立,倾动朝野。
杜正伦干出下面的事,和上头的情况有关。
他给李治上谏,李治听完也就听完了。
此事被大嘴的李治给泄露了出去,李义府趁机上书,状告杜正伦欺君罔上。
李治神色凝重,派人去查,因杜正伦、李友益等人私交朋党(李义府诬告的),特贬为横州(广西横县)刺史,流李友益到峰州(越南富寿省越池)。李义府大喜,李治铁着脸对他说:“大臣不和,本就不是什么光荣的事,你和杜正伦常常在朕面前争论,你也不能享受。”于是,贬李义府为普州(四川安岳)刺史。
李义府是出了名的脸皮厚,但杜正伦就不行了。
十一月,路过横州,杜正伦死在了居所。
【城南杜家】
长安城南有杜家,门里高贵,多出名人。
杜正伦本非城南杜家人,因当上高官,故而腆着脸往人家族谱里钻。续族谱的时候,杜正伦要求加入组织,杜家不愿意。杜正伦觉得很丢面子,记恨下来。在和李义府斗法期间,杜正伦也办了这么一件错事。他找到了惩罚城南诸位杜姓的方法,他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南杜家的门里问题。诸杜所在地,名曰“杜固”,风水甚好,世传此地有壮气。那日,杜正伦建言:杜固阻碍交流,应兴修水利,改善交通状况。
一番策划后,工部就在杜正伦所说的杜固凿通一条水道。等挖开杜固后,那水渠出现了灵异的一幕,水沟里的水,色如鲜血,喷涌而出,一连喷了十日。
也就从那时候开始,城南杜家一蹶不振,杜正伦的私仇得报。(《新唐书·杜正伦》记载)一直到现在,城南依然有杜家的脉络。
上面的故事告诉我们:小人永远是小人,君子也有可能当一回小人。
李义府将杜正伦排挤出去,竟然搭上了自己,这不是他想要的结果。他联络皇后,上书言事,博得李治同情,很快回到了朝廷。李治安排他安静待一段时间,先陪长孙无忌一起编书。显庆三年(公元658年)正月,六十二岁的长孙无忌终于重新登台。为了表达自己对舅舅的信任,李治安排他编修一部关于礼节的书籍。长孙无忌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稿子交上去,有两位仁兄跳将出来,指出了书中的错误。如果不是长孙无忌编写,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一码归一码,他们对人不对事。
李治已经很满意了。
李义府率先替李治指出了书中的硬伤,“其间约法,多是对皇帝行为的限制,这是人臣该做的事吗?”太常博士萧楚材响应李义府的号召,也指出了书中不妥的地方,“我觉得《豫备》这篇最好删掉!”
所谓豫备,是指皇帝要撒手西去了,众人该如何组织的问题。
萧楚材说,豫备是国家的凶事,把这东西编进书里去,是臣下能干的么?李义府、许敬宗联合上言,力挺萧楚材。两人态度鲜明,在众人惊愕的眼光中,他们向李治提议,《国恤》一篇,说的也都是凶事,应该全部烧掉!所有不吉利的事情,统统不该写,不能写,写了就是不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