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天才疯子高二郎(第3/10页)
领导明察秋毫,员工不敢懈怠。高洋天天醉酒,总有清醒的那么一天半天,官员们该干什么干什么,国家事务处理的井井有条。
北齐国有一位好丞相,尚书令杨愔。杨愔出自真正的北方望族弘农杨氏。杨氏家族不亚于东汉的袁氏家族。一门之内,赠太师、太傅、丞相、大将军者二人,太尉、录尚书及中书令者三人,仆射、尚书者五人,刺史、太守者二十多人。隋文帝杨坚即冒认杨氏家族的远亲。
杨愔小名秦王,从中不难看出杨家对他的殷切厚望。杨愔好学,学校门前有棵果树,果实落地,孩子们上前争抢,唯独杨愔不动地方。杨愔幼年丧母,有一次去见舅舅源子恭,饭菜刚刚摆上,舅舅问他读什么书。杨愔回道:“诗经。”舅舅又问:“读到《渭阳》了吗?”杨愔痛哭流泪,源子恭也哭了,两人饭都没吃。
“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国风.渭阳》是一首送别舅舅的诗,杨愔从中想到过世的母亲。源子恭感叹道:“以前听说秦王不是很聪明,从今以后刮目相看。”
杨愔内慧,不喜欢多说话,故而许多人感觉这个小孩子不够聪明。杨愔的智慧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六镇大起义爆发,十五岁的杨愔跟随父亲杨津防守定州。义军将领葛荣攻占河北和山东,想把女儿嫁给杨愔。杨愔装病,为使大家相信他是真病,口含牛血当众呕吐,亲事也就作罢。杨家帮助北魏孝庄帝对抗尔朱家族,失败之后满门抄斩,杨愔在外逃过一劫。杨愔投靠高欢,高欢将女儿许配给他,这是杨愔所娶高欢的第一个女儿。
六镇将领之所以争着把女儿嫁给杨愔,因为杨氏家族势力庞大。打回洛阳之后,杨愔重新埋葬亲人,时值隆冬,朔风怒吼,大雪纷飞,杨愔光着脚丫子步行号啕大哭,参加会葬的人将近万人,这些人不是一般的平民,足见杨氏家族的影响力。
杨愔的妻子高氏去世,高洋将寡居在家的太原长公主下嫁,太原长公主即孝静帝元善见的皇后,娄昭君的亲生女儿。也就是说,杨愔娶过高欢两个女儿,深深融入高氏皇族。高澄和高洋兄弟均非常信任杨愔。
杨愔此人自私狡猾,兰京在东柏堂刺杀高澄,杨愔非但没有挺身而出保护主子,反而狼狈逃跑,跑掉一只靴子,躲过一劫。此事王纮一直耿耿于怀。有一次高洋喝大了,责备王纮说:“你和纥奚舍乐一起保护我兄长,为什么舍乐死了,你活下来?”王纮回答:“刺客用力太轻,所以我受伤未死。”高洋不满意他的回答,大臣燕子献把王纮摁倒在地,长广王高湛揪住他的脑袋,高洋抽刀要砍。王纮大叫:“杨愔、崔季舒逃跑,反倒升官;冒死效命之士,反倒被杀,旷古未有此事。”这句话提醒高洋,王纮不能杀。杀掉王纮证明高洋站在刺客一边。
这件事足以说明杨愔此人善于见风使舵,杨愔的马屁功夫炉火纯青。高洋上厕所,杨愔递手纸。这个不要笑,拍马屁是中国官场的特色,不会拍马屁不足以在中国官场混,即便才高八斗,出身高贵。
杨愔从来不劝高洋戒酒,你说他明哲保身也好,说他溜须拍马也罢,在高洋发酒疯的那个时代杨愔保护过许多人。大臣裴谓曾经上书劝阻高洋不要随便杀人。高洋对杨愔道:“这个蠢货怎么敢这么做!”杨愔回答道:“他大概想让陛下您杀他,好成全后世的名声吧?”高洋嘿嘿一笑:“小人!我不杀他,看他如何出名!”
高洋皇帝喜欢洒后杀人,随身携带砍刀和弓箭,死人尸体多被肢解,或抛进火中焚烧,或扔进漳水。杨愔总能给皇帝提供死囚,杀死刑犯总比杀寻常人好吧,况且只要这些死囚呆在皇帝身边三个月不死,一律赦免。
杨愔处理政务得心应手,他分管人事工作二十多年,每一个见过面的人都记得,可谓过目不忘。有个考公务员的人觉得自己出身低,默默无闻,主考官肯定不认识。杨愔对他说:“前些日子有人在元子思坊骑一头短尾巴母驴,看见我不下来,还拿一把破扇子挡脸,是不是你鲁漫汉!”
如此皇帝,如此宰相。北齐国的混乱仅仅局限于宫廷,局限于高层,以至于时人慨叹北齐政治:“主昏于上,政清于下。”
高洋醉酒并非谁也不认。有一个人他从来不伤害,没碰过一根手指头。那人就是皇后李祖娥。为什么不伤害李祖娥,其中原因耐人寻味。
高洋装傻,高澄并非没有怀疑,曾与崔暹讨论过二弟是否装傻。当时所有人都瞧不起他,所有人都鄙视他。高洋最艰难的时节,最压抑的时节,李祖娥默默陪在他身边,不嫌弃他傻乎乎流着大鼻涕。高洋不怕伤害所有人,就是不能伤害唯一相扶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