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南宋亡国(第2/4页)

新都被命名为大都。以这里为中心,运输、交通和通信的网络四通八达。沿着从海港直沽引入的大运河,满载着世界各地物品的船只都能够到达大都。大都成为蒙古帝国的头脑和心脏,连接世界各地。

大都有三重城墙——宫城、皇城和外郭,外郭周长六十里,城内有五十坊,外郭的东西南各有三门,北面有两个门,一共十一个门。

城内有壮观的寺院,高层的伽蓝,色彩绚烂的琉璃瓦璀璨夺目。

将东西方的建筑艺术精华融为一体的高层建筑林立,让天空变得狭窄。从吐蕃、尼泊尔、印度等地传来的佛阁、佛像和佛具等,体现着这里对宗教的宽容。

世界各地的商人都聚集在这里,他们看到如此壮观如此规模宏大的都城,无不瞠目结舌。

忽必烈实现了成吉思汗当年以文化建国的设想。他以大都为中心设置驿站,连接蒙古境内各领地,北到西伯利亚,南连大拔、缅甸,西面连接吐蕃、钦察汗国和伊利汗国。

忽必烈完善交通网络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统治,同时也为对宋作战作准备。

新国都的修建与对南宋作战相辅相成,有条不紊地展开了。这些都体现了忽必烈的旷世才华。战争的同时有和平,建设的同时有破坏,国家建设和称霸世界的战略相辅相成。

一二六〇年,忽必烈曾派出郝经为使者出使南宋,通知南宋自己已经即位,并教促南宋履行鄂州之战时签订的停战协定。但是,郝经刚进入南宋的领地,便被贾似道拘禁了。

这成为忽必烈对宋宣战的绝好借口。他是这样说的:“朕即位之后,深以戢兵为念,故年前遣使于宋以通和好。宋人不务远图,伺我小隙,反启边畔,东剽西掠,曾无宁日。朕今春还宫,诸大臣皆以举兵南伐为请,朕重以两国生灵之故,犹待信使还归,庶有悛心,以成和议,留而不至者,今又半载矣。往来之礼遽绝,侵扰之暴不已。彼尝以衣冠礼乐之国自居,理当如是乎?曲直之分,灼然可见。今遣王道贞往谕。卿等当整尔士卒,砺尔戈矛,矫尔弓矢,约会诸将,秋高马肥,水陆分道而进,以为问罪之举……”

但是,忽必烈下诏之后却迟迟没有动武。他是想让将士们听完这个宣言之后,积蓄对宋的仇恨,隐忍自重,扎扎实实地充实军备,等待战机成熟。

其间窝阔台的孙子海都举起了叛旗。但是,海都的叛乱已经无法阻挡忽必烈称霸的步伐。

一二六四年十一月,南宋第五代皇帝理宗驾崩,其侄子赵(礻基)即位,是为度宗。

一二六八年,蒙古水军编制完成,补给线也得到充实,忽必烈决定发起对南宋的进攻。国力充实,将士士气高涨,已经到出兵的时候了。

于是,忽必烈立即召开军事会议。在会议上,刘整献策:“攻打南宋的突破口是汉水边的襄阳以及对岸的樊城。上次攻打襄阳和樊城的时候,阔出和塔察儿两殿下都失败了。如果攻下这两座城池,将能够征服汉水流域,确保补给,展开对南宋的全面作战。”

但是,襄阳和樊城据天险,易守难攻,而且周围还有相互支援的护城,蒙古军难以靠近。各城都有几重城墙,这种构造有利于夹击敌人,而且能够有效抵抗蒙古军的弩炮和火炮。

再加上负责把守襄阳和樊城两地的守将乃是南宋首屈一指的猛将吕文焕。他麾下聚集着南宋最为精锐的将士。

“依你看,应该如何攻打襄阳和樊城呢?”忽必烈问道。

“要想攻打襄阳和樊城,士兵和武器都是没用的。”在大家的注视当中,刘整不慌不忙地说道。

“什么,士兵和武器都没有用?”忽必烈和群臣都非常奇怪。

“对,若以士兵和武器去攻,必然会重蹈塔察儿和阔出两殿下的覆辙。首先,我们在襄阳和樊城之外建一个包围襄阳和樊城的大城堡,封锁汉水的上游和下游,将襄阳和樊城隔绝起来。襄阳和樊城失去支援,必然会开城投降。”

忽必烈乍听到刘整这个看似不切实际的建议,非常惊讶。

襄阳和樊城隔江而望,形成了相互提携的双子城。城内市井繁荣,粮食和物质储备充分,如果在外面建一个大城堡,将其封锁起来,就相当于在城外筑起一道长城。

汉水宽百米有余,要想封锁汉水,其实也并不那么简单。而且其中游水急而深。

要是蒙哥,必然会在一阵大笑后,否定他的建议,但是,忽必烈不同。忽必烈从最初的惊讶中回过神来,拍膝道:“你说得对啊,如果力攻,必然会重蹈阔出和塔察儿的覆辙。我水军刚组建不久,不甚得力。一边在樊城外建造环城,一边训练水军,不必着急,南宋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