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结语(第7/8页)
总之,察举制之演变为科举制,以及科举制不能回复到察举制(5),是有更为复杂的原因,察举制也自有科举制所未能继承下来的优点。就是仅就推荐与考试二法而言,也不能简单地说孰优孰劣。考试之法固然严密、规范,但就人之能力与行政任务千变万化的复杂关系而言,它又未免过于机械、简单;而观察与推荐之法则可能灵活、准确得多。这都紧密地依赖于整个政治体制以至社会文化背景的状况,而很难仅就其中的某个要素遽下评判。汉代察举较为尊重舆论评价,注重专业原则分科取人,且有“试职”、“累功”之法强化了实践培训,其法与吏治结合得较为紧密;而科举考试,则较多地体现了面向知识群体,和促成社会流动与公平竞争的精神。两种制度各有一套相关的机制与之相配合,各有成功之处,但也各有难以克服的问题。总之,较之察举制,科举制确实是一个相当重大的进步,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项伟大的政治文化成就,但它并非一切方面都比察举制优越。
※ ※ ※
察举制与科举制,在今天均已成为历史。社会的政治文化状况,已经有了重大的不同。在现代民主社会之中,国家首脑由选举产生,政府权力则由公民赋予。有立法机构限定政府的权力行使的方式、范围与内容,并有司法机构加以有效的监督与制约。这样,专制皇权、官僚统治阶级的特权以及血缘身份制、封建依附制等等,都丧失了存在的合法性。同时社会进步导致的进一步的功能分化,使文化知识界与政府行政机关判然两分,建立了合理的平等与分工关系。知识分子在知识界内自由地从事文化活动,同时也为社会以及政府提供知识与技术;并且,他们主要地不是通过直接在政府中任职,而是通过舆论媒介以及其他民主渠道,更有效地行使其政治参与和批评权利的。行政文官,则由受过专门培训者,经过考试、推荐等途径,在被确认了具备专业知识能力之后,进入政府的不同职位,严格依靠法规完成职责。中国古代士大夫政治之下知识分子与行政文官一身二任,以及由此造成的角色冲突,在这里就不会发生了。完备的法规,严密的组织,强大先进的技术手段,特别是有效的公众监督,保证了政府机构高度的能力与效率。当立足于今天而回顾人类历史上不同的选官制度之时,我们的第一感受,便是那进化的轨迹。我们需要从这一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以及相应政治文化背景的变迁特点与规律。这本小书,便希望能为这种探讨,提供一些基本材料以及尚不成熟的意见。
【注释】
(1)例如司马光说:“自三代以前,其取士无不以德为本,而未尝专贵文辞也。汉氏始置茂才、孝廉等科,皆命公卿大夫、州郡举有经术德行者,策试以治道,然后官之,故其风俗敦尚名节……隋始置进士,唐益以明经等科,而秀孝遂绝,止有进士、明经二科,皆自投牒求试,不复使人察举矣……于是进士专尚属辞,不本经术;而明经止于诵书,不识义理。至于德行,则不复谁何矣!自是以来,儒雅之风日益颓坏,为士者狂躁险薄,无所不为,积日既久,不胜其弊!”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三九,“议学校贡举状”。
(2)例如唐代国子监之律、书、算学,所教授的正是直接的行政技术。然而这三种学校是为八品、九品官员子孙及庶人而设的,七品以上官僚子弟则于国学、太学、四门学中学习经史文辞。可见统治者也不能不受知识群体的文化风尚的影响,而轻视律、书、算等具体技能。又如宋神宗时立明法科,试之以律令、《刑统》,然而《宋史·选举志》记时人语曰:“昔试刑法者,世皆指为俗吏”;又神宗亦称:“近世士大夫,多不习法”;吴充亦曰:“后来缙绅,多耻此学”。其科最后又废,仍然难以成为经制。
(3)搭截出题之法,就是明显的例子。如清嘉庆中鲍桂星为河南学政,取《孟子·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一句中“顾鸿”二字为题,取《中庸》“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一句中“及其广大草”五字为题。又俞樾为河南学政,取《论语·季氏》“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句之末三字与《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句之首三字,合为“君夫人阳货欲”而为考题,皆是。这虽然是个别现象,却不是偶然现象。它是一种内在倾向的极端表现形式。
(4)又如清梁章钜《浪迹丛谈》“科目”条记乾隆九年兵部侍郎舒赫德上疏请更革科举,称“古人询事考言,其所言者,即其居官所当为之职事也。今之时文徒空言,而不适于用”。首相鄂尔泰之驳议中,承认舒赫德的指责切中时文之弊,但他所取的仍是苏轼的立场:“知人之道在于责实,盖能责实,则虽由今之道,而振作鼓舞,人才自可奋兴”,“凡宣之于口、笔之于书者,皆空言也,何独今之时文为然。且夫时文取士,自明及今殆四百年,知其弊而守之不变者,非不欲变,诚以变之而未有良法美意以善其后。且就此而责其实,则亦未尝不适于实用,而未可一概訾毁也”。他指出,即使改行察举,同样会有相应弊端因之而生,“至于人之贤愚能否,有非文字所能决定者,故立法取士,不过如是,而治乱盛衰,初不由此,无俟更张定制为也”。他与苏轼的看法,虽属保守态度,却也颇有通达之处。一种选官制度的效能有赖于整个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在这一背景发生根本性变迁之前,其弊端不可能得到根治,只能斟酌利害、因时立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