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帝后博弈,媚娘再次深陷政治危机(第7/10页)
“身犯何罪?”
“要说这元万顷也是有才之人,前番粮船遭遇海难,郭待封断粮受困,匆忙告求英公,又恐文书被敌截获,若高丽趁危而袭,则有全军覆没之险。于是他将紧急军情写成离合诗,需颠倒而读才能明白。英公得书不悟,当即大骂:‘军事方急,何以诗为?必斩之!’”
说到此处百官掩口而笑——郭待封乃是制科学综古今之人,文才自非等闲,李却是大老粗,给他写诗不是对牛弹琴吗?
“幸而元万顷在侧,解出诗意告知英公,这才火速调粮,解了郭待封燃眉之急。不过……”贾忠言还算厚道,先说功劳然后言过,多少有点儿回护之意,“英公因此重元万顷之才,又命他草写檄文与泉男建,壮我军之威,劝其投降。元万顷倒是文不加点一挥而就,将兵戎利害写得明明白白,可言辞不谨,檄文中竟直接讥讽泉男建不晓兵略、不守冲要,‘不知守鸭绿之险’云云。男建得书而悟,回书曰‘谨奉教’,立刻在鸭绿江畔结营立栅,继而向大行、扶余等城增兵戍守,给我军惹来不少麻烦啊!”
群臣实在憋不住了,都笑出声来——这人立功获罪都这么奇,能看出鸭绿之险自是有才,告诉敌人干吗?这也太爱卖弄了吧!
李治也忍俊不禁,笑了两声却立刻板住面孔:“可恶!泄露军机误朕大事,立刻将其流放岭南。”
媚娘却不以为然——元万顷,这个人有趣,既有文才又通军事,而且是洛阳人。不就是好卖弄才学吗?此去岭南若大难不死,将来有机会让你卖弄个够!她牢牢记住了这个人。
听了元万顷的“光荣事迹”,朝堂气氛缓和不少,李治却面色一凛又道:“区区一个记室算得了什么?若不治大官,难免叫底下有侥幸之心。熊津都督、卑列道行军总管刘仁愿,逗挠不前延误战机,朕决定将其流放姚州(今云南姚安)!”
群臣再笑不出来了——刘仁愿东征西讨战功无数,当初若不是他和刘仁轨坚守熊津、击败倭军,百济之地焉能为大唐所有?这样一员大将竟然说流放就流放,看来皇帝真是动肝火了。
刘仁轨就坐于朝班之首,闻听此言眉头一颤——昔日他和刘仁愿携手建功,虽说后来因调防之事闹了点儿矛盾,毕竟是老战友,曾经共过患难,于心何忍?再者百济驻军远涉海外已久,一直没得到朝廷抚恤,生者不能回国与妻子团聚,死者也无法魂归故里,众心不悦抗拒作战是明摆着的,换谁也不好指挥,将所有责任都归咎于刘仁愿实在过苛。
想至此他决定出班劝谏,却见李治抬手一指:“刘爱卿,朕知道你想说什么,免了吧。将以诛大为威,以赏小为明,以罚审为禁止而令行。正因刘仁愿功高爵显,朕才要拿他作法。若惩他一人可使三军震服,有何可惜?此事朕意已决,断无更改!”
刘仁轨无可奈何——没办法,只好让他吃些苦,过几年再想办法召回来吧。
李治又补充道:“刘爱卿,朕决定由你兼任辽东道行军副总管,率领后续部队赴辽助战。”
“臣……遵命。”刘仁轨年近七旬,已不想再赴战场,但他心里也很清楚,此番出兵与百济之事不同,皇帝不仅是用他的才,更要用他的名。宰相领兵亲赴沙场,此举不仅是助战,更是要向天下人显示必破高丽的决心,所以他不得不去。
李治手捻胡须环顾群臣,越发森然道:“国家筹谋高丽之地十余载,先帝兵败之恨难道都忘了吗?今百济已灭、新罗已顺,焉能前功尽弃?国家法令非同儿戏,即日起在籍士卒再敢有逃逸者,一旦抓获就地斩首,妻子一并没为官奴,看谁还敢抗令!”说罢长袖一扬,又对贾忠言道,“朕命你随宰相同往前敌,巡查诸将、观察战况,回来把军情详细报与朕知……散朝。”
百官无不悚然,直至退出朝堂仍不敢擅发一语,媚娘的心事也没放下——虽说刘仁轨被派去打仗,但对她而言仍没什么改变,李治根本不打算再与她分享批阅奏疏的权力,戴至德、张文瓘等人也依旧不会执行她的懿旨。看来她根本没有选择的机会,今后只能做个规规矩矩的皇后,即便在朝堂上也只是个无聊的旁听者。
李治决心必灭高丽,也决心重树起皇权之威,过了几天他又召集太学博士、弘文馆学士,讨论修建明堂的事宜——据儒家所言,明堂乃古时天子布政、祭天之所,汉武帝、光武帝都曾修建,可是自汉末董卓焚毁洛阳殃及明堂之后,就再没有哪位帝王尝试过。如今已过去三百多年,早没人知道明堂是什么样子。皇帝突然动议,这可难坏了学士们,没黑带白地翻阅坟典到处查证,忙了好几天也没查出个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