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十三章 我有一个梦想(第3/5页)

于是,就算他们发现最初接待他们的那位和蔼可亲的监军大人李处耘并未出席,也不好意思再多问什么了。

李处耘已经远离军营,率领数千轻骑直扑荆南首府江陵。夜色漆黑,百里奔袭,李处耘撕下了文人的假面具,这时他是监军,是实际意义上的军中第一领导,第一枪由他打响,这是光荣,也是他的期望!

他所要做的,就是突如其来地出现在高继冲和所有荆南人的面前,一举击碎那些可怜虫的幼稚幻想,让他们在一瞬间就明白,除了彻底的臣服,再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天色大亮,他已经逼近到江陵城外十五里处,这时,他被一群突然出现的人吓了一跳。他从来没有想过,会在这个地方遇到这些人。能想象吗?二十一岁的荆南小朝廷的主人高继冲,竟然大清早地带着荆南小朝廷的人在大道上等着他!

怎么回事?要说高继冲知道了他正在向江陵疾进,李处耘倒并不意外,再隐秘的行军也会被发现,尤其这是敌人的都城附近,但是为什么高继冲会放弃都城江陵,跑到十五里时之外来“迎接”他?

难道有埋伏?可是太奇怪了,就算真的有荆南倾国之兵在附近埋伏,难道竟然要用高继冲亲自做诱饵?

但是李处耘一点都不怕。从他的个人简历上看,他巴不得这样。

历史记载,李处耘是潞州上党人,父亲叫李肇,是后唐时的检校司徒。后唐征讨定州时,突然遇到契丹人,李肇率兵决不后退,力战而死,从根儿上讲,李家就有孤胆独斗的勇气。到了后晋的末期,李处耘跟着哥哥来到了开封,他的运气可真好,正好遇到了耶律德光进攻石重贵。后晋的叛将张彦泽率先冲进了都城。当时李处耘二十岁都不到,满城乱兵,杀人放火,他“独当里门,射杀十数人,众无敢当者。”就这样,一直挺到了天黑。到了第二天,乱兵又来了,李处耘“迨晓复斗,又杀数人,斗未解。”直到有他家的亲戚率兵来援助,才算结束。

这样的人率领千军万马,还会害怕?这时他冷冷地问高继冲,你在这儿干什么?

高继冲彻底崩溃。站在他的角度,难道说他可以躲在城里,然后任凭宋朝的“王师”在城外叫门,他不理不睬?要是“王师”攻城呢?他还要怎么办?反抗?或者投降?

哪一样似乎都没有出城迎接的好……这样就能占住“理”了,他一直都没有反抗,一直都是宋朝的好臣子,那么皇上就不会再抢他的什么东西了吧?

就这样,高继冲好半天才说出来,他是在这儿迎候王师。李处耘察颜观色,对这个“臣子”彻底失望。他再不愿浪费半点口舌,命令高继冲就站在原地别动,后面的慕容主帅很快就到,你向他报到吧。然后就领兵直奔江陵。

在他的身后,高继冲和他的荆南臣子们一脸的颓丧,他们不懂,宋朝的人怎么可以不按规矩办事呢?按说“假途灭虢”不是这样的啊,是要先借道,消灭主要敌人“虢国”之后,回来才顺路灭掉“虞国”的,可宋朝人怎么可以擅自颠倒顺序,先拿好心借道的人开刀呢?

这让他们非常的不解,而且不服,毕竟,球不是这样踢的……

刀上没沾一滴血,李处耘就进占了荆南的都城江陵。太容易了,胜利来得过分简单,让他觉得心里不是滋味。这是他应该做的事吗?是他想要的吗?他应该面对强敌,几番恶斗,甚至险死还生,最后关头才战而胜之。这,才是他李处耘式的胜利,才能成就他流传后世,万人敬仰的威名。

而且,才能让他在赵匡胤的身边显得与众不同。

意犹未尽,李处耘开始满江陵城的忙碌,要布防,要接管,要收编,还有安民等等等等,等慕容延钊带着高继冲进城的时候,基本上已经大局平定,可以再次动身,离开江陵了。

下一个目标,湖南,这才是真正的目标!

请注意,时间截止到这里,李处耘的表现都非常良好。虽然他稍微积极得过分了些,但身为监军,而且主帅生病,他有理由负起更多的责任。但是随后,这个人的心态就彻底失衡了,一朝大权在手,生杀予夺随心所欲,一个人潜藏在心底的真面目就会突然暴露。

首先,突然传来了一个消息,让李处耘又急又气。周保权比当初求救时还要十万火急的传了一个消息,说叛贼张文表已经被他自己搞定了,宋朝能及时来援他万分感谢,只是现在事已经办完了,你们可以不必再来了。

开玩笑吧,李处耘大怒,他奇怪难道整个湖南都像周保权一样是个十一岁的小毛孩子?堂堂宋朝的军队是你们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对此,整个宋军的反应是加快速度,不仅全体出动,还带上了荆南原有的军队,一起扑向了湖南。就不信了,面对这样的大军,你们还不望风而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