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春秋“国际和平会议”(第3/3页)
三
公元前546年,晋国、楚国、齐国、秦国、卫国、曹国、宋国、鲁国、朱国、郑国、许国、陈国、蔡国、腾国十四国,于是年夏天,在宋国正式召开了这场影响春秋战国历史的“国际和平会议”。按照有关史料的记载,这是一次成功的会议,和谐的会议,热情的会议,顺利的会议,与会的各方深切回忆了多年以来大家之间的传统友谊,纷纷表示要搁置争议,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国际环境,经过几个月的讨价还价,最终达成了和平协议:晋国和楚国平分霸权,各个国家除了齐秦两大国之外,每年分别要向晋国和楚国分别进贡,齐秦两国分别和晋国与楚国结盟,不必向晋国楚国进贡。在这个调和了大国利益的条款下,春秋诸国总算暂时和谐了。
但是即使是在会议期间,也发生了许多不和谐音符。一是在会议开始的时候,为谁来主盟的问题发生争执,以往中原诸侯会盟,都是由晋国来主盟的,但这次楚国不干了,既然是平分霸权,那大家都要平等,你晋国主持了这么多次会盟,也该我们楚国过把瘾了。在经过几番交涉后,晋国的赵文子做出让步,同意让楚国来主盟。二是楚国来参加会议的时候,其实是夹带了私货的,他们带来了精锐的军队,打算一旦会议内容不利于楚国,就发动突袭,用武力方式迫使各国就范。但晋国认为既然是和平会议,就要以诚待人,所以在明知楚国没安好心的情况下,依然没有派兵设防,这样反而让楚国认为晋国早有准备,又怕轻易动兵会激怒中原国家,因此未敢轻举妄动。这场两千年前的和平会议,就这样有惊无险地取得了圆满成功。
公元前546年的弭兵会议,取得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在会议中达成“和谐”的晋国和楚国,之后的几十年再没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春秋争霸的主战场,也因此落下了帷幕。然而两大强国此后的命运,却也遭到了灾难。晋国继续国君权力削弱的内斗过程,最终变成了3家瓜分晋国的结果。至于取得和晋国平起平坐霸主地位的楚国,却阴沟里翻船,败北于东部新兴的越国,连国都都被人家打了下来。而向戎弭兵后的这段时期,同样也是春秋时期经济的迅速发展期,在和平年代经济发展,实力迅速增强的新一代地主阶层们,已经不满足于俯首称臣的局面,开始了他们对国君的抢班夺权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