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母后伊莉莎白(第2/3页)

爱德华退位之后与华丽丝结婚,称温莎公爵及夫人,但是封爵书内载明华丽丝非王室亲属。伊莉莎白及乔治加冕完成后,亦始终拒绝礼遇温莎夫人,是以爱德华终身流寓他邦。第二次大战爆发后,希特勒有意截留爱德华,看来也在希望将他家庭间的纠葛加以挑拨扩大,使他成为亲德人物的凭藉,但此计未酬,不过温莎公爵希望回国服务参加战时工作的愿望,也不能为英国王室接受。他除了一段短时间内以陆军少将的身份在法国为联络官外,即纵有好友丘吉尔为之周旋,亦只派得一个巴哈马群岛(Bahamas)的总督,有同流放。评议者仍认为伊莉莎白的幕后阻挠是其主因。

当今母后个性坚强,言辞率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她与华丽丝·辛普森之嫉不相容也言之成理。只是将1936年的往事,当日称为“宪法危机”者,全摆在两个女人的虚荣及妒嫉的份上,则未免过度简化历史了。

在彻底认识这问题之前,我们必先看清当今英国王室是世界上帝裔绵延最长久者之一,在它整个历史里也分划为若干朝代。可是这与中国朝代的赵宋和朱明彼此的不相属不同。通常英国后一朝代出于前一朝代的旁支侧裔,或系女婿及外甥入承大统,纵不如后汉之于前汉,亦必如隋之于唐,在亲属关系上仍是一脉相传。可是在宪法史上讲,现今王室约九百多年的过程中,已经久历沧桑,帝系尽管依旧,可是王位的性质与功能业已前后不同。当中最重要的变迁,无逾于17世纪的内战及光荣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所带来的后果。

16世纪及17世纪是一个青黄不接的时代。简言之,工商业在社会上的比重加强,国际接触频仍,政府的功能和施政的范围需要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家泛称这是封建时代衍变而为资本家时代。其实当中争执的重点,不在阶级斗争,而在扩大行政范围、加强军备、增进税收的过程中,问题上应由国王作主或议会作主。如依前者则为君主专制,如依后者则为民主。只是当时人不如我们能够看到历史的纵深,双方都依成例争执,而事实上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已经超过他们人身经验之外,于是才有内战。在国王及保皇党的立场来说,总还是希望假借于皇权神授说,于是加强教规甚至企图放弃宗教改革的成果,返回天主教的范围中去,以便增进管制。而议会派则有清净教徒的鼓励与支持。

内战后议会派得胜,克伦威尔当权,并且一度弑君成立民国,只是仍不能解决当日的问题,于是才有复辟的情事。而复辟后的国主查理第二及詹姆士第二,又有恢复天主教增强人身政治的趋向,于是才有光荣革命。威廉第三为荷兰人,但系英国国王的外甥,其妻又为英国公主,被邀率兵推翻詹姆士第二。是役兵不血刃,所以革命才称为光荣。可是至此名义上朝代依旧,国王实系经过选举而产生,时为1689年。迄至1701年,英国议会更进一步竟预先通过法案,在王族之中指定王位嗣承的序次,而且对嗣位者的身份提出若干要求。一般教科书没有讲明者,至此国王实由议会废立。以后虽按血缘的序次嗣位,但已非绝对或当然。况且嗣位者又必限为英格兰教堂的成员,其子女的教育也有若干限制。所以国王与王后纵非国民的雇员,所谓王权神授说,也早已置诸脑后了。

国王有职无权,在18世纪更是趋向明显。最初被邀而为国王者实系德国人,不谙英语。次之政党政治抬头,内阁制成熟,国王更无参与政治的必要。乔治第三企图打破其限制,任内则有美国独立。自此之后,国王更只是一个橡皮图章。

在17世纪之前,外交事项统属国王特权。迄至20世纪,国王已听命于内阁吩咐。1911年,英王乔治第五访问欧洲大陆,当日英德对立的情势紧张,欧洲的王室则又因联姻的关系彼此都是亲戚,所以国王的公开谈话,事前概受外相格雷(Edward Grev)指示,事后又得向后者交代。至今历史书内仍说明了国王接受内阁的“训示”,回国后向内阁“报告”。如此,政治立场上讲国王与政府的主从关系,早已前后颠倒了。

如此要他国王及王后何用?一则维持近千年的传统,二则使内阁制有所交代。而且也准备在非常情况之下可能发生作用。但是一般说来,皇冠只有象征式的功能。国王王后以及王储公主等,除他们自有私产之外,也仍由政府核发薪水和津贴。他们主持各项典礼则由宫内职员核定,几乎无日无之。这样一来他们虽属帝裔,除了遗传也和一般公仆大致相似了。

那么一到紧要关头,由民选的政府不会忘记他们乃是真实的雇主。生在20世纪,各人择偶,当然是自己的事,虽父母无从干涉。国王有外遇也不算新闻。爱德华及乔治的祖父爱德华第七即以此著名。但是国王偏要牵扯出来一位分外的女人,又是外国人来做王后,尚可以因以后的子嗣影响到大统,则又另当别论了。而最可以担心的则是,这一婚姻也可以将以前几世纪以来的成例抹煞。1936年,鲍尔文并没有绝对的公意作后盾,也有人民愿意漂亮英俊的君主和他的有情人终成眷属,于是宪法危机更确切地存在。当日的母后玛琍,一向偏爱爱德华,她在乔治及伊莉莎白行加冕礼后,特别在媳妇亦即新王后面前行屈膝礼,表示天命已定,大统不容争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