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第3/3页)

要追究这双重性格的由来,我们仍要从忽必烈说起,他是元朝真正的创业之主。

成吉思汗逝世之后,大可汗为忽必烈之伯父窝阔台。窝阔台在位十三年,继位的大可汗为他的儿子贵由。贵由在位三年,后继之大可汗为忽必烈之长兄蒙哥。以上均经过“忽烈而台”的选举程序,前两次在蒙古国都卡拉科伦(Karakorum)(汉名和林)举行。最后一次虽在金帐汗国的区域举行,事后各王子贵族仍在卡拉科伦聚集,以表示其选举之合法。忽必烈不仅不依此程序,而且卡拉科伦被他永久地放弃,他日后称开平(今日内蒙古之多伦)为上都,燕京经他重建之后则为大都。皇帝每年春夏在上都,秋冬在大都,其他元朝的皇帝也都如此,为成吉思汗制度内之所无。

原来蒙哥为大可汗时,即有将南宋领域整个支解的企图。1257年蒙哥自领军入川攻重庆,皇弟忽必烈则攻鄂州(武昌),另一支军起先也由忽必烈出名统帅,实际率领者则为兀良合带(Uriangkatai),他曾于1253年由甘肃经西康入云南,当日则为南诏。忽必烈北返之后,这支军队留置南方,由兀指挥,此时也可以北上支应。如此可以将南宋西部截成数段。不料1259年军中疫疾流行,蒙哥死于合州(四川合江)城下,蒙古军将整个攻势放弃,宋朝才延长寿命十多年。

原来蒙哥的布置,以幼弟阿里不哥在国都镇摄。此人与皇室诸王权臣接近,也有西部汗国的支持。忽必烈则多年在华北主持民政,信用中国儒臣,与蒙古主流相去至远,不算能得人心。所以“忽烈而台”推阿里不哥为大可汗,忽必烈尚在开平,他就自立为帝。所称“俯徇舆清,勉登大宝”,并且以阿里不哥“反”,诏谕天下,只有在中国方面有宣传的功效,不能得到蒙古人的同情。而且蒙哥的遗孀——忽必烈自己的长嫂,尚站在阿里不哥的一边。

忽必烈的政策是南守北攻。他一面派人与南宋的贾似道接触,企图讲和,一面送高丽世子王倎回国立他为高丽王以加强侧翼,对蒙古的贵族与军人则竭力拉拢,以金帛相遗。《元史》里有赐各王及先朝皇后的文绮银两的数目,并称“自是岁以为常”。因之当日的措施,也成为日后的永久政策。

忽必烈的贬抑汉人,让蒙古色目抬头,可以说都在此时不久肇始,禁人民携带兵器,则在即帝位后宣布,他的财政税收政策尤受这北方牵制的影响。这种个人种族与国策穿拖一起的关系,迄忽必烈之余生,从未中断。阿里不哥于1264年兵败被擒,忽必烈贷幼弟一死,西部汗国有些从弟侄辈也向他表示名义上的归顺,但是侄子海都(Kaidu)始终不承认忽必烈的地位,他在中亚纠集蒙古王子五十余人,与元军作战前后几四十年。1287年还有一个成吉思汗兄弟之四世孙叫做乃颜(Nayan)的,也与他结合,在今日中国之东北向上都东西夹攻,一时情势严重。忽必烈已年七十四,仍御驾亲征,有些将士尚从南方调来。1289年海都又犯边,皇帝又亲征。所以我们议论元世祖及元朝的创立,也要把这因素一并加入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