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第3/3页)
菲利普·谢德曼(Philipp Scheidemann,1865—1939)。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人之一。1918年11月9日在议会窗台上宣布德意志共和国成立,是六位“人民委员会”委员之一。1919年2月被艾伯特总统任命为总理,不久因反对签订《凡尔赛和约》而辞职。
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伯爵(Alfred von Schlieffen,1833—1919)。1891—1905年任德军总参谋长。曾经主持制订以他命名的作战计划(施里芬计划)——本质上是一场豪赌,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德国东西两线作战的中心思想最终让德国万劫不复。
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Gustav Stresemann,1878—1929)。德国自由党党魁,1923年起任魏玛共和国外交部部长。为人谦和、胸怀大志且精力充沛,是德军最高统帅部座上宾。曾遭议会弹劾而下野,坚称自己是“理性共和派”——处理问题不会情随事迁,而会有理有据的共和派。
阿道夫·梯也尔(Adolphe Thiers,1797—1877)。法国“七月王朝”统治下的温和派政治家。反对拿破仑三世专权。反对同德意志开战,担心若不阻止普法战争则必将导致国内社会革命,力主1871年同俾斯麦的议和。
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Alfred von Tirpitz,1849—1930)。陆军军官出身,1900年获封伯爵。野心过分膨胀,但又精力充沛、能力过人,曾提议建设一支与英国匹敌的德国海军规划,并直接负责扩充德国海军舰队。标准的普鲁士军人,未能看清一旦开战德国必败的大势。
威廉一世(Wilhelm I,1797—1888)。普鲁士国王,1871年1月18日称德意志帝国皇帝。终其一生都是标准的普鲁士军人;绝非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博士那般怯弱,尽管他认为俾斯麦就是他的墨菲斯托。1848年革命时的顽固派做法遭到民众反感,他统治的德意志帝国时代在他身后成为德国人普遍留恋的“过去的好时光”。
威廉二世(Wilhelm II,1859—1941)。末代德意志皇帝和普鲁士国王。被舅舅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Edward VII)称为“一个聪明过人的失败儿”。他极具学习天赋却刚愎自用,想要创造一个以强盛帝国和充裕物质为基础的卡里斯玛式个人独裁。但是,他误判了德国自身的工业实力,最终带领德国身陷一场出乎意料的军事较量中。余生在流亡中度过,言行平淡无奇。
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1856—1924)。美国第28届总统。率领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想要通过“十四点原则”影响战后世界的发展和格局,但该理想未能说服参加1919年巴黎和会的一众欧洲政客。同时美国国会也拒绝支持该法案,因为“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曾经明确告诫后人要制止美国陷于纷乱复杂的国家联盟中,而且美国已经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付出巨大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