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9/23页)
注95赵炳南(1899—1984),中医皮外科专家。原名赵德明,回族,经名伊德雷斯,祖籍山东德州。1912年13岁时开始在北京德善医室从师于名医丁德恩,学习中医皮肤疮疡外科,尽得其传。1920年自设医馆开始行医,悬壶于北京西交民巷。1953年被聘为北京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和平医院等单位的中医顾问。1956年北京市第一所中医医院——北京中医医院成立,他离开苦心经营多年的医馆参加医院工作。曾任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名誉院长,兼北京中医研究所所长。1957年北京中医医院首任五名科主任,其中外科即赵炳南,骨科则是萨仁山。
注96刘道信(1872—1968),字义臣,山东邹平人。刘氏祖传正骨,自明朝开始,即袭传少林武技和正骨医术,传至刘道信已有数代。他自幼随父刘兑峰,叔刘仙峰日习武技,夜学正骨。1908年于北京“会友镖局”供职,后受聘于瑞蚨祥绸缎庄守护西交民巷库房,兼疗跌打损伤及教授武术。1940年经北平市卫生局批准,在西城和平门内翠花街正式悬壶行医,专治跌打损伤。1941年受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先生邀请,应聘为“北平国医学院”讲授正骨课程,1947年被卫生局聘为正骨科考试委员。1956年被聘为中国中医研究院筹备处特聘医师,1960年调到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骨科工作。1961年被聘为中华医学会顾问。
注97 宏庙正骨的创始人为陈启老先生(1878—1958)。陈氏,河北省新城县人,自幼习武,天资聪颖,为人敦厚。少时从事“顶上功夫”,即理发业,颇懂正骨之术,后于北京西城区宏庙胡同创建正骨诊所,为人接骨疗伤。20世纪50年代宏庙正骨诊所与附近的个体中医诊所合并,成立丰盛联合诊所。1960年随着西城区丰盛人民公社医院(丰盛医院前身)的建立,以宏庙正骨诊所为主体成立了医院的中医骨科,陈老的弟子董万鑫为主任,董万鑫主任于1977年调至西城区中医院(现护国寺中医医院)担任副院长。
注98 北京中医学会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成立较早的行业学会之一。1950年5月30日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宣告成立。北京中医学会吸收广大中医参加,成为群众性的学术组织。自开始筹备至1950年12月20 日止,会员由225人增加到517人,到1951年5月底止,增加到861人。在预防、针灸、科研、出版和中西医结合各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北京中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学会经过多次易名,凝聚吸引了一大批中医药界的专家学者和科技工作者。学会在册会员由建会时的500多人已经发展到今天的4360多人,团体会员单位81个,专科专业委员会25个。
注99 1952年年底,由于中医工作的发展,北京中医学会感到中医本身有责任组织一个中医医疗机构来研究提高中医学术和解决广大群众的治疗问题。首先开办的是针灸门诊部。1953年增设内科门诊部,合并成为北京中医学会门诊部。后来又增了正骨科、外科等,逐步发展壮大,建立中医医院。中医门诊部的建立为市立中医医院的建立以及后来的中医学术研究打下了基础。到1955年,北京中医学会门诊部每日门诊数量,已由最初80人次,增加到400人次以上,医师和工作人员随之由11人增加到30人,并对外建立了医疗合同关系22处。
注100 杨克勤于20世纪40年代出国深造后回国,对新中国骨科学科的早期建设与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曾在当时的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率先开展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在当时尚处于初始阶段的国内脊柱外科,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从此北医三院骨科就因在颈椎病手术治疗领域的突出成就而享誉全国。曾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委员、名誉顾问,北医三院副院长。主编《骨科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
注101 德国医院,今北京医院前身,所在地址也是今天的北京医院。
注102 这里提到的英国专家名洪若诗(J.S.Horn),是北医建设、发展初期的“洋先生”代表之一。洪若诗1914年出生于英国伦敦,1936年获得了医师资格,当年他选择了在一艘开往中国的远东的货轮上,充当随船医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被任命为英国伯明翰外科顾问。1954年作为英共中央的代表,以一名外科医生的身份派往中国。当时中共中央非常希望加强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负责人的联系。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由卫生部安排,1955年来到北医。他的专业是创伤骨科,当时北医尚无这一专业,于是曲正副院长安排他到当时北医的教学医院积水潭医院帮助建立创伤骨科。洪若诗医生在中国居住了十五年,直到1969年回到英国,又重新回到英国教授解剖学课程。1974年11月7日,洪若诗医生在香港港大医学会的演讲会上做了题为《我在新中国十五年》的演讲,回顾了他对新中国的认识和了解。转引自彭瑞骢《北医的“洋先生”》,北京大学医学部新闻网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2011年11月23日。